横贯南极山脉和南极大裂谷区域的地震各向异性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6741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8.00
负责人:胡小刚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20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20-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郝晓光,赵洪,邹舟,牛晓伟,程威,王建国,段鹏硕,周勇,潭冰峰
关键词:
地震各向异性横贯南极山脉和西南极大裂谷面波偏振异常简正模耦合剪切波分裂
结项摘要

Antarctica has unique geological structure, but its harsh environment makes it being the least well understood continent of Earth. It has been still a challenge for scientists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the Transantarctic Mountains (TAM) and the West Antarctic Rift System (WARS). Observations and analyses of the signals of seismic anisotropy can provide us the geodynamical information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uch as tectonic deformation, lithosphere evolution, crust-mantle coupling deformation and mantle convection, and it can help us to determine the geodynamic mechanism of WARS and TAM, and to verify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geodynamic models of the WARS and TAM evolutions. Shear wave splitting is the most intuitive signal to tell us the existence of azimuthal anisotropy below a seismic station. However, it has no vertical resolution for the depth location of an anisotropic structure, and hardly identifies multilayer anisotropic structures. The polarization anomaly for seismic surface waves with different frequencies and normal mode coupling caused by anisotropy can provide us the depth and multilayer information of azimuthal anisotropy, and thus it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results of shear wave splitting measurements. In this application project, we plan to study seismic anisotropy beneath WARS and TAM by combination analysis of the measurements of shear wave splitting , observations of quasi-Love wave and normal mode coupling in Antarcica, so as to well understand anisotropic structures blow TAM and WARS, and then to determin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TAM belt and its possible relation with the WARS.

南极大陆具有独特的构造,但其极端的环境使得南极为人类认知程度最低的一个大陆。研究西南极大裂谷和横贯南极山脉的形成机制是地球物理学和动力大地测量学研究的难点。地震各向异性可反映地壳和上地幔的构造变形、应力状态变化等地球动力学信息,可应用于研究探索西南极大裂谷和横贯南极山脉的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验证之前各种南极造山模型给出的结论。剪切波分裂是地震观测站下存在地震各向异性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是,剪切波分裂不能分辨各向异性介质的深度位置,很难分辨地壳和地幔存在多层各向异性的情况。不同频率的面波的偏振异常和地球自由振荡简正模耦合可提供各向异性的深度信息和多层次信息,可作为剪切波分裂分析研究各向异性方法的重要补充。本申请项目拟综合分析南极剪切波分裂,面波偏振异常和简正模耦合的观测,研究横贯南极山脉和西南极大裂谷周边区域的各向异性空间分布,探索二者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项目摘要

南极大陆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但其大部分区域被覆盖在平均厚度2000多米的冰盖下,极端的环境使得南极一直为人类认知程度最低的大陆。通过直接观测方式研究横贯南极山脉和西南极大裂谷的形成机制几乎不可能。分析地震波的各向异性特征可发现南极地壳和上地幔中构造变形的地球动力学特征,由此可探索横贯南极山脉和西南极大裂谷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地震剪切波分裂信号是确定观测站周边50km范围内地壳和上地幔中是否存在方位各向异性结构的直观标志,但南极地震台站的分布非常稀疏。可是,南极台站记录的地震面波传播路径却可覆盖南极大部分区域,而方位各向异性结构也可导致面波发生偏振异常。根据面波偏振异常信号可发现台站附近1000km范围内是否存在上地幔方位各向异性结构。不同频率的面波偏振异常信号还可提供各向异性结构的深度范围。. 我们设计了带通滤波器用于分析南极台站的面波观测数据,发现了穿过罗斯海湾的Love波在7-13mHz频段显示偏振异常,由此证实在罗斯海湾的上地幔中存在方位各向异性结构,深度大约为100-150km。定位结果表明各向异性结构边界的水平位置靠近罗斯海湾中心线附近,将盆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尤其重要的是,各向异性结构边界的水平位置非常接近最近发现的罗斯海湾地磁异常边界和密度异常边界,也接近P波速度确定的200km深度处冷热地幔的边界位置。罗斯海湾不同深度的观测结果相关联,表明其中地壳和上地幔存在垂直相干边界条件,这为壳幔耦合变形动力学模型提供了有利的证据。我们推断在白垩纪和新生代时期西南极的大规模裂谷构造活动中,在罗斯海湾下方形成了垂直地幔流和水平地幔流,罗斯海湾的上地幔方位各向异性结构可能是由于垂直地幔流转向为水平地幔流。西南极克拉通区域下方的水平地幔热流向西延伸至横贯南极山脉的顶部,可能为横贯南极山脉西段的不对称隆起提供了浮动热负荷。因此,罗斯海盆地上地幔中方位各向异性结构的存在,表明热驱动隆起机制可能是西南极裂陷和横贯南极西部山脉抬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DOI:10.12054/lydk.bisu.148
发表时间:2020
2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18
3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DOI:10.7498/aps.70.20210004
发表时间:2021
4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03.004
发表时间:2019
5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风筒悬挂位置的数值模拟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风筒悬挂位置的数值模拟

DOI:
发表时间:2018

胡小刚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51805238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1275058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1775048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6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0905026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19.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40774011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3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1174022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7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南极大陆地壳横向变化与各向异性研究

批准号:40904012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田宝峰
学科分类:D0404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山西裂谷系中部区域深部构造及高精度地震定位研究

批准号:41704064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王长在
学科分类:D0404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南极大陆深部构造研究

批准号:49174201
批准年份:1991
负责人:束沛益
学科分类:D0407
资助金额: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中尺度涡对亚南极模态水和南极中层水的影响研究

批准号:41306208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刘成彦
学科分类:D0615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