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驱动功冷联产的正/逆循环耦合机理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176185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0.00
负责人:韩巍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5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5-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林汝谋,孙流莉,陈强,李元媛,郭培军,郑剑娇
关键词:
混合工质功冷联产正逆循环耦合热力学分析
结项摘要

过程余热回收利用是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之一。本项目针对大温降烟气显热余热回收利用方法中的热物理问题,开展动力循环和制冷循环耦合研究。建立烟气余热驱动的动力循环、制冷循环和正逆耦合循环的物理模型,揭示能量传递和转化过程中不可逆性分布规律,提出正逆耦合循环的评价方法,确定正逆循环耦合的能效提升的机制。建立基于品位的夹点分析方法,研究正逆耦合循环品位匹配特性,阐明循环耦合过程中的能量梯级利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索正循环和逆循环的系统集成原则与方法,提出新型余热驱动的正逆耦合循环系统方案,使余热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研制正逆耦合循环实验装置,对提出的正逆耦合循环系统进行实验,验证能量的梯级利用机理和系统可行性。本研究成果为寻求烟气余热更高效利用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推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方法与新途径。

项目摘要

过程余热回收利用是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之一。本项目针对大温降烟气显热余热回收利用不可逆损失大的问题,开展了动力循环和制冷循环耦合研究。建立了烟气余热驱动的动力循环、制冷循环和正逆耦合循环的物理模型,揭示了能量传递和转化过程中不可逆性分布规律,阐述了正逆循环耦合的能效提升的机制。研究了正逆耦合循环品位匹配特性,阐明了循环耦合过程中的能量梯级利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索了正循环和逆循环的系统集成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新型中低温余热驱动的正逆耦合循环系统方案,使余热利用效率提高了20%以上。研制了正逆耦合循环实验装置,对提出的正逆耦合循环系统进行实验,验证了能量的梯级利用机理和系统集成优化有效性。本研究成果为寻求烟气余热更高效利用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推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方法与新途径。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OI:
发表时间:
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DOI:10.19713/j.cnki.43-1423/u.t20201185
发表时间:2021
3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DOI:
发表时间:2018
4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DOI:10.16383/j.aas.2016.c150880
发表时间:2016
5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DOI:10.19701/j.jzjg.2015.15.012
发表时间:2015

韩巍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41501235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51576191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6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50706051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新颖的跨寂态正逆耦合热力循环探索研究

批准号:50576096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张娜
学科分类:E0601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基于正逆有机朗肯耦合循环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机理研究

批准号:51806229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郭浩
学科分类:E0601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磁—机械正逆耦合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

批准号:50275021
批准年份:2002
负责人:贾振元
学科分类:E0509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新型行波热声冷电联产技术的工作机理研究

批准号:51476183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吴张华
学科分类:E0603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