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只能抑制病毒复制而不能清除肝细胞核内HBV cccDNA是抗病毒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关键原因。慢性感染者仅少数肝细胞被HBV感染且肝脏有强大再生能力,因此通过特异性诱导感染细胞凋亡以清除肝脏内的HBV cccDNA是值得研究的抗病毒策略。本课题拟设计一种能特异性诱导感染细胞凋亡的抗HBV多肽,其包括穿透序列、HBV核心颗粒结合序列和凋亡亚单位序列;通过结构设计使得只有多肽核心颗粒结合序列与HBV核心颗粒结合后,其凋亡亚单位才能组装成完整的凋亡启动信号诱导细胞凋亡。拟以整合了HBV DNA的HepG2.2.15细胞和转基因小鼠为体内外研究平台,以半乳糖修饰纳米脂质体为多肽的肝脏靶向运输载体,对所设计多肽诱导HBV感染细胞凋亡的特异性和活性进行评估和序列优化。本课题提出一种全新的抗病毒策略,为清除慢乙肝患者肝细胞内的HBV cccDNA提供了新思路。
本项目进行了一种与HBV核心颗粒相互作用并特异性诱导感染细胞凋亡的抗HBV多肽的研究,项目研究过程基本按原计划执行。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颗粒发生相互作用的多肽,并在HepG2.2.15细胞模型和HBV DNA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了抗病毒功能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可较特异性诱导HBV复制细胞凋亡的多肽,并进行了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研究。此外,我们应用半乳糖修饰纳米脂质体进行多肽特异性肝脏靶向运输的研究。通过本项目研究,我们筛选了一系列具有抑制HBV核颗粒包装或组装的抗HBV多肽,相关论文已发表于抗病毒领域专业杂志Antiviral Research和Virus Research。并设计和优化了系列可特异诱导HBV复制细胞特异凋亡的多肽。基于在动物模型研究中发现多肽因易于降解的问题,我们稍调整原研究方案,进一步设计了抗HBV的人工核酸分子PNA并评估其抗HBV功能,后续研究尚在进行中。在项目执行期间,我们还密切关注了抗病毒天然免疫的研究进展. 发现干扰素治疗患者外周血中PBMC的microRNA表达谱早期变化特征与治疗后长期病毒学应答具有一定相关性,论文已发表于J Gastroenterol Hepatol。发现干扰素刺激基因CNP具有较强的抗HBV功能,且其表达受HBV x蛋白调节,已形成论文。发现干扰素刺激基因BST2具有抑制DENV和HCV释放的作用,论文分别在PlosOne已发表及Antiviral Research所接收。在项目研究期间,项目主持人参加了3次相关国际病毒学会议,2011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青年学者奖励计划,2012年获得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2010年获得研究生导师资格并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名。2010开始受邀作为《临床肝胆病杂志》审稿专家并在2011年度评为优秀评审专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融合蛋白转导序列的HCV核心蛋白源性多肽靶向抑制病毒颗粒组装的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颗粒入核机制研究
一种新型非核苷类乙型肝炎病毒核心颗粒聚合抑制剂体内抗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
树鼩感染人乙型肝炎病毒模型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