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影像学新技术评估猪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模型的形态与功能学特征

基本信息
批准号:81301219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4.00
负责人:张佳胤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批准年份:2013
结题年份:2016
起止时间:2014-01-01 - 2016-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曹勇,刘蓉,鲁海涛,孙贞魁,魏小二,魏黎明,王思迦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
结项摘要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 is defined as focal occlusion of coronary artery with complete blockage of antegrade blood flow and represents the lesion with most technical difficulties for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 clinical outcome and prognosis of revascularization for CTO are closely related to it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downstream myocardial function, which include intraluminal microchannel formation, histological composition of thrombus and proportion of viable myocardium. According to our previous study, intraluminal microchannel formation observed by CT predicts better outcome of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TO. However, the histological correlation of those CT-revealed microchannels remains unknown. We aim to further explor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is specific finding at histology level in porcine CTO models as well as correlate CT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intraluminal thrombus with histological findings. In addition, we aim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l status of downstream myocardium by MR 3D whole heart perfusion imaging and therefore compare the proportion of viable myocardium with microchannel formation and length of distal collaterals. Thu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changes of CTO lesions by multi-modality imaging techniques in porcine models.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是缺血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技术难度最大的病变类型。CTO病变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预后与病变的形态学特性和下游心肌功能状态有关,包括闭塞段内新生血管形成、闭塞段内慢性血栓的组织学成分以及存活心肌的比例。 本申请人的前期研究发现CT所显示的闭塞段内微通道形成提示较高的介入手术成功率,但该类微通道的病理基础尚不明确。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高分辨率CT成像在不同时间点的猪CTO模型中显示闭塞段内的微通道形成和慢性血栓的不同密度特性,并与病理学研究对照,明确这两者的组织学基础。同时,本课题拟使用磁共振3D全心灌注成像定量分析闭塞段下游心肌的功能状态,并与闭塞段内微通道形成和远端侧枝循环长度对比,明确形态学和功能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多模态影像学新技术综合评估CTO病变的形态与功能学特征,为建立影像学指导下的介入治疗提供基础。

项目摘要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是缺血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技术难度最大的病变类型。CTO病变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预后与病变的形态学特性和下游心肌功能状态有关,包括闭塞段内新生血管形成、闭塞段内慢性血栓的组织学成分以及存活心肌的比例。.本项目通过Fefer法建立猪冠状动脉CTO模型。将猪CTO模型根据闭塞时间分成6周和12周两组。在成功建立的猪CTO模型中行3D全心灌注+钆延迟增强序列成像,以及离体的高分辨率CT成像。该部分研究明确了闭塞段血管下游心肌的功能状态,及其与微通道形成和侧枝循环长度的关系,比较微通道形成及远端侧枝循环长度与缺血/梗死心肌比值的相关性。CTO模型中闭塞段血管内微通道的分布和直径,以及闭塞段内慢性血栓的形态和密度特性,并比较不同时间点CTO模型中这两者的差异。在6周和12周组的猪CTO模型完成CT成像后,进行冠状动脉闭塞段的病理学分析,并与CT闭塞段血管的短轴面图像对比,以得到不同慢性血栓成分相应的CT形态学特性。明确了CT所显示的微通道的病理基础,以及不同慢性血栓成分所对应的CT形态和密度。.本项目的研究结果明确了CT显示闭塞段内微通道代表了CTO病变内的再通管腔。CT所显示闭塞段腔内不同的CT值成分代表了早期和晚期CTO病变内不同时期的血栓成分,早期血栓成分的CT较低、管腔正性重构较明显;而晚期血栓成分的CT较高、管腔负性重构较显著。而CT所显示闭塞远端侧枝充盈评分,与下游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范围密切相关,CT远端侧枝充盈评分越高、下游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范围越低。该研究在无创性影像学水平揭示不同病变时期闭塞段内微通道的形成和慢性血栓成分的密度变化,并明确其病理学基础,为建立影像学指导下的介入治疗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本项目所提示的闭塞段内慢性血栓的成分和微通道形成、CT所显示的侧枝充盈评分与下游心肌梗死的关系,其意义在于评价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以及指导选择合适的介入途径(前向开通或者逆向开通)。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DOI:10.11999/JEIT150995
发表时间:2016
2

混采地震数据高效高精度分离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混采地震数据高效高精度分离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0-1441.2020.05.004
发表时间:2020
3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和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和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DOI:10.3760/cma.j.cn131148-20190926-00591
发表时间:2020
4

肝脏多b值扩散心率因素的评价

肝脏多b值扩散心率因素的评价

DOI:10.13609/j.cnki.1000-0313.2017.10.003
发表时间:2017
5

基于贝叶斯统计模型的金属缺陷电磁成像方法研究

基于贝叶斯统计模型的金属缺陷电磁成像方法研究

DOI:10.19650/j.cnki.cjsi.J1905537
发表时间:2020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多模态影像学评价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进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心肌微循环变化的实验性研究

批准号:81671673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李跃华
学科分类:H2701
资助金额:5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基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多模态影像数据预测临床分层治疗效果的可行性研究

批准号:81871354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王锡明
学科分类:H2702
资助金额:5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多模态影像学新技术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学特性及预测药物干预治疗后斑块转归的可行性研究

批准号:81671678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张佳胤
学科分类:H2702
资助金额:5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基于影像学及代谢组学评估冠心病进展的多模态研究

批准号:81901740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顾慧
学科分类:H2702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