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米N、C两种线粒基因组的遗传差异和N、C两种线粒体对C毒素的反应入手,用RAPO技术在mtDNA文库中筛选到C28克隆,经分子杂交分析认为,此克隆与C型不育性有关。线粒体体外翻译证明,C毒素作用位点不在线粒体膜上。细胞质膜的电导率证明了C与N型细胞质感病差异源于细胞质膜的稳定性。结果有重要科学意义。用抗病的C型突变体转育成20多个不育系,并用于十余个杂交种的种子生产,实现了大规模的不育化制种。不育化杂交与高油玉米配合使用,达到了降低成本、提高纯度、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的多重目标。已增产玉米4.5亿公斤,增收4.5亿元。到二000年可累计推广三千三百多万亩。实现了基础性研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目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乡村类型视角下干旱区社区恢复力评估及优化策略--以民勤绿洲为例
农业用地土壤重金属样本点数据精化方法——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
灾后重建地区的经济韧性测度及恢复效率分析: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为例
南方玉米产区S组玉米雄性不育系杂交种的利用研究
玉米C组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
玉米隐性核不育保持系的选育研究
水稻线粒体基因组转化与野败不育系包颈性状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