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铁酸铋(BiFeO3)体系为研究对象,使用软化学法(如溶胶-凝胶法、溶剂热法)制备高质量的纳米粉体,通过适当的元素掺杂(如La、Tb、Nd等)改善BiFeO3的烧结性能,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热压烧结等特种烧结技术,抑制烧结过程中的晶粒长大,制备多铁性BiFeO3基纳米陶瓷,使其具有良好的铁磁、铁电性,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磁、电等特性及其耦合机理,揭示多铁性材料在不同晶粒尺度下的磁、电及其耦合的变化规律,探索烧结机理对物理性能的影响程度。本项目研究预期在理论上深入理解多铁性纳米陶瓷的磁-电物理效应及多场耦合机制,探索纳米结构多铁性陶瓷实现的途径,为新型多铁性陶瓷材料的研制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多铁性材料具有铁电铁磁两种有序,在继承两者优点同时提高了材料器件设计的自由度;多铁性材料由于铁磁、铁电的自旋-晶格耦合而具有丰富的物理内涵。本项目使用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制备前驱粉体,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控制晶粒生长,制备不同粒径的BFO基纳米陶瓷和PZT/NiFe2O4复相纳米陶瓷,探讨纳米块体的磁、电性能对晶粒尺寸的依赖性。. 通过优化反应时间、温度和矿化剂可以水热法制备单相BFO基粉体。但SPS烧结会析出第二相,导致介电性能不佳,且无法制备纳米陶瓷。. 溶胶凝胶法制备单相BFO陶瓷粉体,SPS包埋烧结抑制铁离子还原,可制备低损耗的BFO陶瓷。Ba元素掺杂增强铁磁性,弱化铁电性;Ca元素掺杂具有相反趋势;La和Tb共掺使BFO陶瓷具有较好的铁电铁磁性。通过优化络合剂种类和反应温度,500℃左右得到纳米BFO基粉体。. 因BFO烧结窗口狭窄、晶粒生长迅速,700℃SPS烧结陶瓷出现晶粒异常;通过高能球磨法在纳米粉体晶粒表面引入ZrO2相,有效抑制其晶粒生长,800℃烧结可得到50nmBFO陶瓷。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粒径BFO陶瓷的尺寸效应:介电常数随晶粒尺寸降低而降低。因纳米尺度下铁磁自旋的湮灭,铁磁相变点降低;晶粒和晶界热膨胀系数不同以及SPS的快速冷却导致室温下晶粒存在拉应力,诱导四方三方相变随晶粒尺寸降低(680℃降低到655℃);铁电顺电相变保持在832℃,意味着BFO单畴单晶粒的临界尺寸远低于50nm。铁电矫顽场随晶粒尺寸降低而升高,在15kV/mm电场下未观察到电畴的反转,因而无法观测到纳米陶瓷的磁电耦合性质。. 使用原位反应法和高能球磨法制备PZT/NiFe2O4纳米复相陶瓷。前者可实现两相均匀分散,却无法控制晶粒生长;虽可提高微米尺度下的磁电耦合系数,但不能得到纳米复相陶瓷。高能球磨有效破坏两者的团聚,实现两相均匀分散,SPS抑制复相陶瓷烧结过程中的晶界扩散和晶粒长大,通过优化烧结参数,最终晶粒尺寸控制在50nm左右。纳米复相陶瓷具有典型的电滞回线,且在3 kV/mm的外加电场下可以引发电畴的反转,8kV/mm的外加电场下自发极化强度为0.08C/m2;纳米复相陶瓷的磁电耦合系数从数十mV/cmOe降低到数mV/cmOe;不过在100Oe的外加直流磁场下,发现纳米复相陶瓷具有本征的1mV/cmOe的磁电耦合系数。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高质量BiFeO3多铁性陶瓷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BiFeO3基多铁材料的中子衍射研究
多铁性BiFeO3纳米阵列的制备及结构性能表征
BiFeO3多铁性纳米岛低维量子结构的可控制备、多铁性能调控及铁性畴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