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因季节性多雨气候及水稻-油菜轮作制度,油菜湿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区可造成17%-42%的产量损失,因此开展油菜品种耐湿性的遗传改良,对于减轻湿害和扩大冬闲田的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是在初步明确了油菜耐湿性生理生化、遗传规律和QTL初定位的基础上,拟利用项目依托单位构建的油菜测序数据库结合BAC文库的筛选等技术,对初定位获得主效位点qWLR1区段(贡献率达17.8%)全长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根据序列信息设计区间内特异SSR、SNP标记,对主效QTL区间进行分子标记加密。同时通过构建高代选择回交群体BC4F2实现对耐湿性主效QTL的精细定位,为今后筛选和克隆耐湿性相关的候选基因以及基因功能验证奠定基础。另外对与耐湿抗性共分离或紧密连锁的PCR标记进行有效性评估,从而建立油菜耐湿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新体系,为加快油菜抗渍育种进程提供技术支撑。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在该地区油菜渍害发生十分普遍。渍害可造成油菜最终减产17-42.4%。渍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油菜单产的重要因素。开展油菜品种耐渍性的遗传改良,对于降低渍害带来的产量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率先建立油菜发芽期、苗期及成熟期的耐渍性鉴定方法,确定了耐渍性评价的表型鉴定指标,综合评价了发芽期、苗期及成熟期耐渍性的相关性,明确了品种发芽期的耐渍性可以作为评价其田间最终耐渍性的重要指标。这一结果大大提高了油菜种质耐渍性鉴定的效率。本研究还利用中双9号(耐渍)及GH01(渍水敏感)作为亲本构建了BC2F2双向导入系群体并命名为GIL(50个株系)和ZIL(58个株系)群体,利用GBS进行了群体基因型分析,结合发芽期的表型鉴定我们完成了耐渍性相关性状的QTL定位。我们共检测到控制耐渍性相关性状的QTL68个,分析QTL与遗传背景的互作后,共检测到不受遗传背景影响的QTL6个。根据显著标记的物理位置信息,大部分QTL可定位在1-2Mb内。同时我们开展了耐渍性的转录水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鉴定了一批耐渍候选基因。将二者结果结合起来为下一步耐渍关键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芝麻耐湿性QTL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
大豆耐盐基因精细定位及标记辅助选择
油菜耐湿主效QTL qWR9-2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克隆
芝麻抗旱性QTL定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