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季风起源和演变规律研究集中在深海沉积记录,且研究时段侧重于晚中新世和更新世,而在全球环境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上新世时期,印度季风的演变过程与驱动机制仍不清楚。本项目选择位于印度季风区的云南元谋盆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有准确磁性地层定年的河湖相沉积序列,通过分析沉积物的总有机碳含量、总有机碳/氮比及湖心带和近岸带沉积组分,恢复盆地内发育深水湖泊的湖面变化过程;结合沉积物岩性、沉积构造及沉积相变化,重建上新世盆地内湖泊形成、演化、消亡过程,揭示上新世印度季风降水变化历史,探讨上新世印度季风演化的阶段性、周期性及其动力机制。本项研究将为认识上新世印度季风演变历史提供重要的陆相记录,并有助于全面认识印度季风的演变规律及印度季风系统与全球其它气候子系统之间的动力联系。
以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湖湖心钻取的HL08沉积岩芯上部2.20 m为研究对象,以2 cm间隔对沉积样品的年代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进行研究,给出全新世呼伦湖区化学风化、水文状况和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代用记录。结果表明:距今约11500-8300年前,呼伦湖是开放湖泊,湖区化学风化波动较大, 湖区气温较高、降水不显著。约8300-2200年前,呼伦湖是一封闭湖泊,流域化学风化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湖区蒸发作用增强,气候逐渐变干;其中约8300-6000年前,湖面较高,流域风化作用较强,湖区温暖湿润;约6000-4600年前,湖面快速下降,同时流域风化强度迅速减弱,湖区气候急剧恶化;而约4600-2200年前,湖面最低,流域风化作用最弱,是全新世气候最为冷干的时段。约2200-800年前,呼伦湖又变为开放湖泊;其中约2200-1900年前,湖面较大、浮游水生植物较多,流域风化作用快速增强,气候快速转为暖湿;约1900-800年前,湖面逐渐萎缩、流域风化作用也逐渐减弱,湖区气候变干。约800年前以来,呼伦湖重新成为封闭湖泊,此时湖面较低,流域风化强度也有所减弱,气候进一步变干。.全新世呼伦湖气温变化在轨道尺度上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而在亚轨道尺度上则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存在联系。距今约8300年前湖区降水较弱可能因为早全新世北半球高纬地区残存冰盖抑制了东亚季风雨带的北上,季风降水的千年-百年尺度波动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动力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湖北习家店古新世河湖相沉积记录的高热事件研究
西宁盆地晚始新世-早中新世湖相沉积记录的早期C4植被扩张
柴达木盆地河湖相沉积对印度-欧亚板块早期碰撞的响应研究
临夏盆地13~4.4Ma湖相沉积记录的东亚季风形成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