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16S和18S rDNA基因克隆技术、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以及低温培养技术,结合冰川学、气候学和微生物学概念和理论,研究青藏高原敦德冰芯和帕米尔高原新慕士塔格冰芯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和数量以及理化参数的变化特征。分析我国西部原位冰芯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和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并通过与其它极地冰芯微生物多样性的比较,阐释地理区域性对冰芯微生物分布的影响。通过新慕士塔格和敦德冰芯微生物序列记录之间的对比研究,结合前期马兰和普若岗日以及极地冰芯的研究结果,并综合其它理化指标和相关水文与气象资料的分析,首次建立冰芯微生物记录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全球和局地气候环境的耦合关系。这将为我们利用冰芯来恢复古微生物菌群演变,进一步认识全球气候、陆地生物圈和大气组分变化历史提供科学的依据。该项研究成果将填补我国在冰芯微生物与气候环境定量化研究方面的空白。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S)-14-Methyl-1-octadecene, the Sex Pheromone of the Peach Leafminer Moth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冰川微生物沉降过程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青藏高原湖泊微生物季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高消融地区冰芯记录的气候环境信息
青藏高原冰芯记录的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