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民宅景观演化特征、类型差异及其动力机制研究——以华北平原汉族民宅景观为例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001107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18.00
负责人:房艳刚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批准年份:2010
结题年份:2013
起止时间:2011-01-01 - 2013-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刘继生,王昱,姚雪松,侯光雷,陈春林,尹国庆
关键词:
华北平原民宅景观汉族乡村民宅综合现代化乡村文化地理
结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民宅景观在"时空压缩"的综合现代化过程中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除了正面的文明与进步,更出现了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传统风貌丧失,浪费土地资源与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本项目以华北平原汉族民宅景观为对象,通过典型村落的案例剖析,研究其演变阶段、表征、类型差异和动力机制: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和农户"口述史"研究相结合,重建改革开放前村落的民宅景观、社会和农户"原型";数理统计分析、领导座谈和抽样农户调查相结合,全方位分析村落社会变迁和农户发展;综合定性和定量指标,采用照片、素描、图件等多种手段,研究民宅景观内部格局、外观形态和空间区位的物质、功能、美学和象征意义演变的阶段、表征和类型差异;构建多尺度的各种模型,探索村落社会变迁、农户发展和民宅景观演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理论上推动乡村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学科交叉与创新;实践上为华北平原创建优美、宜居、生态的乡村民宅景观提供参考。

项目摘要

乡村民宅是乡村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赋予可交易性商品、聚落形象标识、生产资源、人居空间、民众权利的表达和政治抵押物等多种角色。在现代化过程中,农民为响应社会经济转型和自身生计、生活方式及收入水平变化,对乡村民宅的形态与格局做了大量革新改造,这种现象在我国尤其明显。目前由农民依靠打工收入建设的宽绰民宅,浪费了资金和优质耕地,影响了村庄景观环境。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推广的农民上楼运动,造成了农民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因此,民宅景观演化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于文化、民族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本项目以华北平原汉族民宅景观为研究对象。项目提出了民宅景观演化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乡村民宅景观外观和内部格局的演变特征与过程。项目发现民宅景观对于乡村社会经济变迁的响应受到国家政策转型的塑造。在农业集体化阶段(1970-1980),民宅景观外观仍保持传统样式,但农业生产功能明显弱化,生活功能也受到压缩。在农业集约化阶段(1980-1990年代中期),民宅景观开始采用更持久的材料,并且在农业生产和人与地之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中起到组织中心作用。在外出务工阶段(1990年代中期至今),民宅景观的样式日益现代化,功能格局日益生活化和专门化。其次,项目发现民宅景观演变并不是单纯的时间线性过程,不同代类的民宅在聚落中共存在一起。民宅代类的差异与农户居住需求和建设能力的差异有关。家庭人口学特征是民宅代类差异产生的重要动力,家庭经济收入与民宅代类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人口流动对民宅代类差异的产生具有较明显作用。最后,项目分析了民宅演变累积产生的土地利用问题,一是造成大量耕地流失,二是闲置民宅很难被收回或复垦,三是民宅交易流转缺少买家。不同质量的民宅、废弃民宅和空置民宅在聚落中混杂在一起,很难进行整体连片的土地整治复垦。为此项目提出,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发达地区和城市的低端产业向落后地区和农村扩散,这样使农民工可以通勤到市镇就业,但仍旧居住在村里,从而提高民宅利用率。同时,各种节能、生态友好的建筑结构值得推广,但农民应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政府不应干预到民宅建设中,以避免增加农民负担,损害民宅景观的自然演化及其适应性,除非涉及到提供公共物品或减轻绝对贫困。为了充分利用空废民宅,可以把它们改造成社区文化娱乐场所,鼓励农民拆除空废宅基植树。当然,必须推行更严格但又合理的宅基地审批标准。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DOI:10.15957/j.cnki.jjdl.2016.12.031
发表时间:2016
2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DOI:10.11821/dlyj201810008
发表时间:2018
3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DOI:10.13376/j.cbls/2021137
发表时间:2021
4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DOI:10.13249/j.cnki.sgs.2020.08.003
发表时间:2020
5

新世纪以来中外儿童贩运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新世纪以来中外儿童贩运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DOI:10.13284/j.cnki.rddl.003542
发表时间:2022

房艳刚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城市蔓延与乡村景观生态安全互动机制研究:以广州为例

批准号:41301175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范建红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乡村空间类型及其综合发展模式研究--以宝鸡地区为例

批准号:49671023
批准年份:1996
负责人:李同升
学科分类:D0108
资助金额:11.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基于景观基因图谱的乡村景观演变机制与多维重构研究——以湿冷湿热地区武汉黄陂为例

批准号:51878307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李景奇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景观生态与景观美学的耦合机理研究:以庐山森林景观为例

批准号:41271150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周年兴
学科分类:D0110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