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膨胀阻燃关键技术缺陷,利用微胶囊化技术,以具有良好成炭、耐水与力学韧性的环氧树脂为囊材,聚磷酸铵为内核,设计、合成具有优异阻燃、耐水、加工稳定性的核-壳结构型阻燃剂(MCAPP);为改善阻燃添加剂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不利影响,利用聚丙烯(PP)结晶形态对其力学性能存在显著影响这个特性,通过调控MCAPP的核壳结构及表面性能形貌去影响PP/MCAPP微观结晶行为,从而改进复合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由此开发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无卤阻燃PP复合材料。阐明阻燃剂核壳微观结构、性能与PP复合材料结晶行为、阻燃、力学等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揭示核壳结构性能在加工、热降解过程中的演变及其影响规律,探讨相应成炭阻燃机理与诱导结晶行为模型。本项目是微胶囊化技术、阻燃科学以及结晶行为研究的有力交叉,为无卤阻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膨胀型阻燃剂环保高效,但由于自身特殊的化学结构却存在和聚合物相容性差、耐水性差、易团聚等问题。这些缺陷导致复合材料中的阻燃剂极易析出、流失,不仅影响阻燃效果,而且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大大限制了膨胀阻燃体系在有较高性能要求场合下的使用。本项目针对无卤膨胀阻燃体系自身缺陷,利用微胶囊化技术,分别以具有良好成炭、耐水与力学韧性的环氧树脂、硅改性环氧树脂、密胺/环氧树脂等为囊材,聚磷酸铵(APP)为内核,设计并合成多种具有优异阻燃、耐水、加工稳定性的单/双层核壳结构型阻燃剂(MCAPP)。由于壳体良好耐水性能及其优越成炭性能,MCAPP在聚丙烯(PP)中呈现良好的相容性、阻燃以及耐水性能。因此,经50oC热水处理24小时后,添加了MCAPP的PP复合材料仍可保持V-0级别,氧指数也下降较小。XRD、DSC以及偏光显微镜等结果显示,MCAPP表面物化结构变化对聚丙烯大分子链段重排与折叠行为产生了影响,导致聚丙烯复合材料结晶温度、结晶速度以及结晶类型(出现新的β晶)均发生改变。通过热失重、热失重-红外联用、锥型量热仪、扫描电镜、氧指数仪等多种手段,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热降解与燃烧行为,发现MCAPP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聚磷酸,催化囊材与基体降解成炭,同时会有大量不燃性气体(如CO2,NH3等)释放,在聚合物表面形成耐热、隔热、隔氧的膨胀保护炭层,阻止火焰的蔓延与扩展,从而降低材料火灾危险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EI论文10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其中已授权2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基于聚酯体系自组装纳米阻燃剂的成炭行为及阻燃机理
基于ATRP制备核壳结构的微球及其在孔隙介质中的运移行为研究
雾化微珠诱导相变下聚乳酸结晶行为及其调控
核-壳结构型阻燃剂粒子的合成及其在聚氨酯泡沫塑料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