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不但发生早、病变范围广,而且多为伴出血和溃疡的复合斑块,其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DCs)在趋化因子作用下迁移至斑块部位并由此激活的局部炎症免疫反应可能在AS发生及不稳定斑块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2型糖尿病患者独特的体内微环境尤其是一些异源性抗原的存在可能通过DCs触发和放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本研究一方面体外观察高糖联合高浓度胰岛素以及糖基化终末产物对DCs分化成熟、免疫功能和Fractalkine受体CX3CR1表达的影响,并通过建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体观察循环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DCs免疫功能、分布及DCs趋化因子(受体)表达情况;在此基础上,以单纯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为对照,进一步检测临床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DCs功能、亚型漂移,旨在探讨DCs参与的炎症免疫反应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不但发生早、病变范围广,而且多为伴出血和溃疡的复合斑块,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离体研究发现,高浓度葡萄糖和胰岛素可促使单核源性DCs表型成熟,对DCs清道夫受SR-A,CD36,LOX-1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为浓度依赖性,NAC, SB203580 and Bay11-7082均可部分阻断这种作用,同时发现NAC, SB203580可以阻断葡萄糖对NF-кB的激活,该结果说明高糖高胰岛素对清道夫受表达的促进作用是通过ROS和p38MAPK途径并最终激活NF-кB实现的。同时葡萄糖可促进DCs对oxLDL的摄取,该作用可被SR-A,CD36,LOX-1抗体部分阻断。同时,我们对18例单纯糖尿病、21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心绞痛、18例非糖尿病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进行了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三色分析方法测定其外周循环中DCs及其亚型的百分比和绝对数,采用MLR法检测循环DCs激活T淋巴细胞功能,并对外周循环sFractalkine、IFN-α和IL-12水平。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的DCs及亚型的总数和百分比没有显著改变;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DCs总数、百分比与单纯糖尿病及单纯冠心病比均显著减少;mDC的比例和绝对数也明显降低,而pDC百分比和绝对值未见明显差别;外周血Fractalkine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最高;mDC数量与患者血清Fractalkine(r=-0.268, 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IFN-α和IL-12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 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外周循环DC最为成熟,表现为CD86表达最高,激活T淋巴细胞能力也最强。 我们的研究表明,DCs及Fractalkine参与了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免疫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密切相关。我们较好地完成了预期计划研究内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各一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LncRNA CUST21719调控树突状细胞分泌趋化因子CCL5在SLE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骨髓基质细胞对树突状细胞发化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趋化因子Fractalkine在慢性间歇低氧致肝脏损伤中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在尿毒症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