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洛河发源于秦岭华山南麓,东流入黄河,地处我国中部自然地理交界带。本项目拟通过对南洛河流域河流阶地的野外填图和河流沉积分析,对流域内典型自然黄土剖面和具有埋藏石器的遗址剖面的系统采样和光释光、古地磁、粒度和碳同位素等测试,探讨河流地貌发育过程,重建研究区古气候变化和植被演替,认识东秦岭黄土序列揭示的环境演变特征,并探索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结合前期的石器技术和古人类活动的研究,分析更新世南洛河流域远古人类行为与环境变化和地貌的联系。本项目对认识工作薄弱的我国中部地区的环境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积极意义。
通过本项目的执行,我们对南洛河流域的地貌、黄土沉积、更新世环境、古人类旧石器遗存和古人类活动年代进行了综合研究,总计外野外工作时间超过120天,获得样品4000多个;完成了大量的古地磁、光释光年代、粒度、磁化率、有机同位素、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已发表标注本项目资助的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7篇。培养毕业生5名。项目组成员参加了12次学术交流。对旧石器埋藏的年代研究表明,南洛河流域的古人类活动从早更新世晚期(约800 ka)开始,到晚更新世后期(约30 ka)结束,期间有多期古人类活动; 同时,初步研究表明, 在黄土堆积期和古土壤发育期都有更新世古人类的遗迹。 南洛河上、中游地貌表现为河流峡谷和山间盆地相间分布的特征,盆地中河流阶地发育,下游为平缓的山前平原和低山丘陵。黄土堆积在全流域的山顶、河流阶地和盆地等各种地貌部位均有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黄土开始堆积的年代不同,黄土底界的年代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均有所见。黄土沉积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基本反映了冰期-间冰期环境序列。初步的孢粉和有机碳同位素分析表明,这里曾是森林草原景观,冰期时,乔木植被以松属为主,C4 类型草本减少;而间冰期时,乔木植被以松属-榆科占主导地位,C4类植物增多。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等综合分析,进一步确认了东秦岭黄土的风成成因,得出了远源和近源粉尘对东秦岭黄土沉积都有贡献的结论。研究区丰富的石制品分布和较为连续的黄土沉积,使得南洛河流域成为我国中部研究更新世人类行为与环境的一个重要地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基于MODIS-NDVI数据的植被碳汇空间格局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灞河和南洛河地貌演化对更新世古人类行为的影响
秦岭南麓汉江流域更新世环境变化、地貌变迁与古人类适应
南极南设得兰群岛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晚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