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沙生灌木纤维为主要原料,采用聚合物发泡技术与无纺织技术、人造板生产技术相结合,开展超低密度生物质基复合材料制备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重点研究发泡复合材料的泡孔形成和泡孔对材料的强化机理,泡孔形成主要分析气体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度、扩散系数及聚合物粘弹性等因素对泡孔形态、泡孔分布及泡孔大小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泡孔的形成条件。研究中采用单丝拔脱实验法分析木纤维在界面微区的直接剪应力,确认木纤维和泡孔的作用机制,并采用核磁共振仪(NMR)分析木纤维改性前后官能团的变化,探讨泡孔对材料的强化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对复合材料界面形貌的分析,建立泡孔形态、泡孔大小及孔隙率与材料力学性能的相关性,进一步阐述泡孔强化机理。 本项目研究旨在开发超低密度生物质基复合材料,为开发超低密度生物质基复合材料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为了使生物质基发泡材料的性能可以和纯石油基产品媲美,本项目以沙生灌木为主要原料,采用聚合物发泡技术与人造板生产技术相结合,研究了发泡复合材料制备和性能及其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沙柳液化产物的最佳发泡工艺为,异氰酸酯1.2:1,CaCo3加量为4%,催化剂量加量为6%,水的加量1%,此条件下制备的发泡材料的密度为0.054g/cm3,抗弯强度为4.575MPa,弹性模量为144.7 GPa,内结合强度为0.228 MPa;加入SiC纳米粒子1.5%并超声时间为20min时,保温吸声材料的力学性能大幅提高;发泡材料的红外谱图上出现了N-H、-CH2、C-O-C等官能团,是聚氨酯骨架结构氨基甲酸酯特征吸收峰,加入SiC纳米粒子后只有在600-1100 cm- 1波段内出现了其他特征吸收峰;发泡材料的SEM分析:加入SiC纳米粒子后,发泡材料的泡孔更小更均匀,且泡孔基本不变形,泡孔壁上有较均匀分散的SiC纳米粒子,增强其力学性能;发泡材料和“三明治”吸声保温材料的吸声系数平均都在0.5以上,属于较强的吸声材料,且加入SiC纳米粒子后,吸声系数明显增加; “三明治”吸声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平均都在0.13(W /(m•K))以下,SiC纳米粒子对其保温性能基本没有影响,为将来提供一种绿色环保吸声保温且力学性能好的轻质材料。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二维MXene材料———Ti_3C_2T_x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微孔发泡材料多峰泡孔结构与表面润湿性能调控及机理研究
通过纳米粒子的非均匀分布调控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发泡行为与泡孔结构
聚合物共混体系连续挤出发泡双峰泡孔结构的调控和机理研究
易成型高强度树脂基泡沫炭材料的制备及孔泡形成新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