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 the past years, many ground-based optical observatories have moved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observing visitor mode" where the astronomer comes to the telescopes to carry the observations for which a given number of nights have been allocated. Remote observing, queued observations, service observing, remote or automated operations, these new observational modes are mainly implemented to minimize the operating costs,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s, or better serve the users, leading ultimately to better data and hopefully better science. We will implement the queue service observing mode to Lijiang 2.4m telescope by adopting the required appropriate software tools to keep the users satisfied while optimizing the use of the telescopes and the instrumentation.
目前地面光学和红外天文望远镜的运行模式已开始从传统观测向队列观测和自动观测转变,来提高观测效率,灵活分配时间,满足更多课题需求,同时降低运行成本。 队列模式区别于传统模式,观测时间不再整块分配给用户,而是把获批的申请细化成观测计划,添加到候选列表中。最终根据仪器配置、当时观测条件、优先级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计划执行。此模式可避免重要课题因天气等因素无法观测;还可灵活分配时间,有利于变源监测类观测研究;同时可实现瞬变源观测和各类候选体认证等机会源(ToO)的快速响应。 国内天文台站虽有运行1至2米级望远镜的成熟经验,但都采用传统观测模式。随着国内天文实测研究的发展,需转变模式、提高利用率。本项目通过研究,实现丽江2.4米望远镜队列模式和ToO快速观测,提高观测效率。并为我国天文望远镜观测模式转变、新项目建设、参与国际项目和使用国外望远镜时间积累技术和运行经验。
天文望远镜的观测运行模式从天文学家亲自到站观测的“传统模式”,逐步转变为远程观测、“队列观测”、“服务观测”、全自动观测等模式可提高观测效率和观测数据质量、降低成本,进而提高望远镜的科学产出。本项目实施和进展顺利。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丽江2.4米望远镜运行和观测时间分配、观测数据质量监测,总结了望远镜运行的规律,在观测计划制定、调度、ToO观测等方面满足科学需求,确保评级较高的项目得到观测。第二,在技术上实现了望远镜时间在线申请和分配,目前丽江2.4米望远镜已与兴隆2.16米望远镜实现联合申请,科学委员会根据科学需求和仪器、观测条件进行更合理的时间分配。第三,研究和实现了丽江2.4米望远镜多个终端仪器的自动切换、集成控制,为灵活分配时间和自动观测奠定了基础。目前丽江2.4米望远镜的观测时间分配可按服务模式和传统模式结合的方式,已在近两年采取每晚至少3个观测提案在多个仪器上灵活安排观测。既保证科学价值相对较高研究总能得到观测时间,并在最优化的条件下观测,又利于变源长期检测、ToO等不占用过多观测时间的观测高效观测。相关成果还以2篇论文,和一个专利的形式发表,其中SCI论文1篇。项目共主办两届国际专题研讨会,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一名已毕业。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采用深度学习的铣刀磨损状态预测模型
丽江2.4米望远镜高精度快速响应跟踪系统的研究
丽江2.4米望远镜偏振观测系统研究
丽江2.4米望远镜近地小行星光谱和偏振观测研究平台建立
用于巡天及机会源观测的小口径望远镜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