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远隔缺血后处理和七氟醚后处理均是操作简单和无创的心肌保护措施,并极具应用于未来临床的潜力,但是研究发现单独应用两种干预措施的心肌保护效果却明显不足。本项目从临床应用角度出发,旨在探索联合应用两者能否能够获得协同性心肌保护作用。在研究中,从减少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学和肌钙蛋白检测值等经典指标方面,判断两者在心肌保护效果方面是否存在协同作用;通过检测不同区域心肌的细胞凋亡情况,判断单独和联合应用两者对心肌坏死和细胞凋亡影响的差异;通过检测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细胞因子、蛋白或基因和信号传导通路在不同干预措施下发挥的作用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联合应用两者产生协同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除自身对照之外,研究中亦设缺血预处理干预组作为心肌保护效果的"金标准",以验证联合应用两种干预措施的心肌保护效果。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获得更好的心肌保护策略提供重要资料。
本项目旨在观察联合应用七氟醚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能否获得有益的协同性心肌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实验分三部分。.(1) 联合应用远隔缺血后处理和七氟醚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采用健康SD大鼠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六个实验组: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缺血预处理组、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组、七氟醚后处理组以及联合应用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和七氟醚后处理组。结果发现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和七氟醚后处理均能有效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联合应用两种干预措施能够进一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2) 联合应用远隔缺血后处理和七氟醚后处理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采用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按干预措施将其分组:①对照组;②缺血预处理组;③远隔缺血后处理组;④七氟醚后处理组;⑤远隔缺血后处理和七氟醚后处理联合应用组。分别在再灌注1h和3h时取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心肌标本。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发现:远隔缺血后处理的抗心肌细胞凋亡作用明显弱于七氟醚后处理,但是联合应用七氟醚后处理和远隔缺血后处理可明显增强抗心肌细胞凋亡作用。.(3) 联合应用远隔缺血后处理和七氟醚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实验分组:①对照组;②远隔缺血后处理组;③七氟醚后处理组;④远隔缺血后处理和七氟醚后处理联合应用组。观察PI3K抑制剂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抑制剂对不同干预措施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再灌注180min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前肢和后肢肌肉以及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心肌内HIF-1α、HO-1和iNOS表达;再灌注180min时采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组织p-Akt和Akt、p-ERK1/2和ERK1/2的蛋白表达,采用信号传导通路发现者PCR芯片观察单独或联合应用远隔缺血后处理和七氟醚后处理对缺血区心肌细胞内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标志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和七氟醚后处理均能诱发系统性保护作用,即两种干预措施均能诱发缺血区心肌、非缺血区心肌、缺血区肌肉HIF-1α、HO-1和iNOS基因表达增强;联合应用两种干预措施能够进一步增强上述基因表达。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和七氟醚后处理均能诱导Akt和ERK1/2磷酸化,提示两种干预措施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激活RISK途径实现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七羟基异黄酮通过 Id1 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SRHSC 梁主要设计参数损伤敏感度分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调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七氟烷预处理和后处理联合作用对大鼠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及其线粒体信号通路的研究
基于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探讨七氟烷后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乳化挥发性麻醉药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