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由其颗粒大小与表面携带的有害重金属密切相关,可破坏DNA分子。本项目拟利用高分辨率的FESEM及其图像分析软件、TEM、ICP-MS、质粒DNA实验等先进技术对中国东部4个不同大气污染类型城市(北京、上海、澳门、重庆)的可吸入颗粒物进行单颗粒物理特征、重金属元素组成及生物活性进行分析,进而评价不同类型可吸入颗粒物的毒性强弱及起因。本课题组在北京市的前期研究表明,北京市PM10和PM2.5对质粒DNA的损伤程度(生物活性)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从而揭示出进一步比较研究不同气候带、不同污染类型的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及生物活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研究成果将为定量分析评价这些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及毒性强弱、有效控制空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An improved extraction method reveals varied DNA content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hells of Pacific oysters
南方典型旅游城市空气微生物污染特征及形成机制
可吸入颗粒物典型污染物形态及活性氧介导复合损伤机理
典型城市雾过程对大气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的影响
中国沙尘源区和典型城市大气汞的污染特征和来源及其对东海输入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