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压铸镁合金熔化焊接多气孔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熔化焊接方法(如GTAW、LW),对不同牌号压铸镁合金进行焊接试验,通过焊接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相关机理分析,研究气孔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构建满足气孔形成条件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① 母材状态及成分对焊缝气孔形成原因、分布状况的影响及相关机理。② 焊接方法及工艺规范对焊缝气孔形成原因、分布状况的影响及相关机理。③ 外加合金元素对焊缝气孔形成原因、分布状况的影响及相关机理。④ 焊接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及模拟结果的数值分析。⑤ 采用分子模拟软件Masterials Stiduo模拟液-固-气三相耦合非等温条件下气体分子产生、集聚、长大。⑥ 满足气孔形核及长大的动力学与热力学模型的建立。研究成果可为实现压铸镁合金的低气孔率焊接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对拓展压铸镁合金的工程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工程应用中90%以上镁合金件是压铸件,其铸造缺陷修复和连接都难免需要焊接,但压铸镁合金熔化焊接气孔问题突出,成为工程应用中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压铸镁合金焊接的研究较少,尤其对压铸镁合金熔焊气孔问题的研究报道更少,相关理论缺乏,工程实践几乎处于空白。. 本项目通过实验研究、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压铸镁合金熔焊气孔的形成机理,探索气孔的减少消除方法,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镁合金熔焊气孔的科学认识,为实现压铸镁合金低气孔率焊接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显著。项目主要取得了如下两方面研究成果:. 首先,探明了压铸镁合金熔焊气孔的形成机理(知识贡献):. 1)气孔主要遗传于母材中的预存气体;预存气体主要是氢和氮,前者主要来自于镁熔体在工艺过程中的吸氢,后者主要来自于压铸过程中的卷气。. 2)焊缝气孔率和气孔尺寸随焊接热源热输入量增加而增加,但非线性增加。其机理是:热输入增加,母材熔化量增加,母材中被释放的气体量随之增加;母材中含气缺陷非均匀分布,近表面少,心部多,因此当热输入较小,熔深仅达近表面时,气孔率随热输入增加的趋势相对较小,当热输入增大,熔深达母材心部时,被释放的气体骤然增加,导致气孔率快速增加。. 3)气孔分为微观气孔(小于200um),呈近球形,内壁光滑,大多分布于焊缝上部,主要为氢致气孔;宏观气孔(大于200um),多呈蠕虫状,往往为多个气孔合并而成,多分布于焊缝中下部,熔合线附近,主要为氮致气孔。. 4)氢致气孔为析出型气孔,其形成经历了形核、长大、上浮、滞留几个过程;氮致气孔为预存气孔,无需形核,其除了有上浮与滞留行为外,还受膨胀和合并行为影响;在熔合线附近气孔由于处于固液共存的类糊状环境,上浮受阻,滞留数量较多,膨胀与合并充分,导致气孔尺寸异常增大。. 其次,探索了两种减少压铸镁合金熔焊气孔的方法(工程贡献):. 1)焊接过程中,向熔池添加富Nd混合稀土、Zr元素,能明显降低焊缝气孔率,其机理主要在于添加元素与H发生了反应,生成固态氢化物,显著降低了氢致气孔,但不能与N发生类似反应,不能降低氮致气孔。. 2)焊接过程中,对熔池施加介入式机械扰动,能显著降低焊缝气孔率,主要机理是增强了熔池规律性流动,促进了气泡上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压铸镁合金外磁场辅助钨极氩弧焊接熔池气泡形成机制及上浮行为研究
压铸镁合金缺陷带形成机理及其超声辅助调控研究
激光焊接镁合金过程中氢的行为与气孔防止技术
强剪切熔体处理对压铸镁合金组织和性能优化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