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061014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6.00
负责人:刘祥学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批准年份:2010
结题年份:2013
起止时间:2011-01-01 - 2013-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黄松,罗婧,廖文芳,江田祥,冯严,邹映
关键词:
壮族广西地区人文驱动力人地关系环境适应
结项摘要

环境适应问题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课题主要运用生态学、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着重研究16世纪以来至二十世纪中叶广西壮族适应环境的方式、手段与成效,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层面探讨广西民族边疆地区人地互动关系到模式、实质及人文驱动力因素。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处理民族关系关系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项目摘要

本人申请的《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批准号:41061014)于2010年获准立项,三年来,本人严格按照研究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现已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由于壮族分布区域广大,域内地理环境复杂,地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汉籍文献记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开展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是研究的必要手段。故在研究中,课题组深入壮族聚居的凭祥、靖西、连山、文山等地开展调查,以充分了解当地环境,并搜集到50余份壮族民间抄本资料。并参加了6次国内各类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开展学术交流。. 课题组力图通过对壮族与地理环境适应关系的研究,探讨中国民族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在研究中,课题组主要将壮族的环境适应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适应,主要从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耕环境入手,对壮族农耕生活与自然环境的适应,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一专门的探讨;二是人文环境的适应,主要从中央王朝对壮族地区的统治变化、汉人口的迁移由此带来的人文环境变化,论述壮族在族属身份认同、语言、文字、婚俗、服饰、居住等有关民族形象的地理变迁过程,以及人地关系与民族关系的调适作区域性分析。最后归纳分析壮族环境适应的基本规律、特点、环境适应的机制机理。. 课题组在壮族地区的水稻种植与环境的适应关系、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与适应、壮族地区环境问题、历史壮族地理的文献研究、壮族地区的民族关系与人地关系研究等领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出版专著1部。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DOI:
发表时间:2017
2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DOI:10.12062/cpre.20181019
发表时间:2019
3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DOI:10.11821/dlyj201810008
发表时间:2018
4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19
5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DOI:10.12202/j.0476-0301.2020285
发表时间:2021

刘祥学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41661024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36.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河西地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

批准号:49731010
批准年份:1997
负责人:李吉均
学科分类:D01
资助金额:120.00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2

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历史时期以来的环境与人地关系演化及其调控

批准号:40561013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吐尔逊·哈斯木
学科分类:D0714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3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佛教因素

批准号:40571153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张伟然
学科分类:D0110
资助金额:2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近20kaBP以来环境及人地关系演化

批准号:49761007
批准年份:1997
负责人:钟巍
学科分类:D0714
资助金额:13.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