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欧洲李(Prunus domestica L.)是新疆特有的濒危野生果树资源,仅分布于伊犁的部分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种群数量减少速度很快,野生欧洲李有濒危迹象,预计很快将灭绝。由于欧洲李的起源问题至今存在很多争论,尚无定论,通过与周边栽培欧洲李进行对比,研究野生欧洲李的亲缘关系,对探讨欧洲李的起源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以新疆野生欧洲李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从植物学、果树学及分子学等角度,研究野生欧洲李的植物学形态特点、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花粉微观结构、授粉亲和性、SSR分子标记,对野生欧洲李亲缘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探讨野生欧洲李与栽培欧洲李及其他李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分析其起源、进化路径。
本研究以新疆野生欧洲李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植物学、细胞学及分子学等角度,研究野生欧洲李的分布、植物学特点、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花粉微观结构、分子标记亲缘关系,对野生欧洲李亲缘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探讨野生欧洲李与栽培欧洲李之间的亲缘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新疆欧洲李资源可以分为野生欧洲李、新疆地方品种、国内外引进品种三种类型,在南北疆均有分布。野生欧洲李目前仅在新疆新源、巩留县剩下7处原生分布地,成龄总株数现存不足1000株,处于严重濒危状态。野生欧洲李为灌木或小乔木,其根、枝、叶、芽、花、果实、种子的特征均符合李属植物的一般形态,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性。以花梗长度、花冠直径等58项植物学特征指标聚类表明,野生欧洲李与以伽师酸梅为首的本地酸梅品种关系较近,国外引进欧洲李品种与以塔城槟子为首的塔城欧洲李资源关系较近。授粉试验表明,野生欧洲李与野生樱桃李有一定的亲和性。野生欧洲李能够通过实生繁殖、根蘖繁殖、组织培养繁殖、扦插繁殖等方式进行繁殖,同栽培欧洲李相比根蘖繁殖力较强。欧洲李花粉粒为等极而辐射对称的单粒花粉,形状多为长球形,萌发器官属N3P4C3型。据外壁纹饰,种质类型的进化程度由低到高为:伽师酸梅、野生欧洲李、国外引进欧洲李品种、塔城酸梅、塔城槟子。花粉形态特征聚类表明,伽师酸梅和野生欧洲李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国外引进欧洲李品种和塔城欧洲李资源的亲缘关系较近。供试欧洲李类型均为含48条染色体的六倍体(2n=6x=48),各类型的m和sm染色体数量不尽相同,均含L、M2、M1和s四种相对长度的染色体。欧洲李染色体核型进化趋势总体由对称向不对称发展。基于核型特征的聚类显示,国外引进欧洲李品种与塔城槟子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塔城酸梅和野生欧洲李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伽师酸梅在核型特征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基于SSR分子标记,以分层聚类平均距离0.02为阈值,7个野生居群自然分为2大类。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5时,可将所有材料分成3个类群,野生欧洲李与新疆地方欧洲李品种及黑刺李自然的聚在了一起,说明他们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供试新疆欧洲李总体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基于ISSR分子标记,聚类显示,在相似系数0.719和0.949处,供试单株共被划分为4组,其中遗传多样性最低的是野生欧洲李组,伽师酸梅与野生欧洲李的亲缘关系很近,国外引进欧洲李品种与塔城酸梅及塔城槟子的亲缘关系较近。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基于5G毫米波通信的高速公路车联网任务卸载算法研究
行为安全损耗和激励双路径管理理论研究
基于关系对齐的汉语虚词抽象语义表示与分析
野生欧洲李资源致濒因素及保育策略研究
野生欧洲李资源整理及繁殖生物学特性基础研究
野生大豆亲缘地理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
中国柿品种鉴定和亲缘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