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流动(自然通风与风扇调风)因能促进人体表面对流和蒸发散热,是我国湿热地区夏季最为常见的无(低)成本降温方式,如能充分利用自然和人工方式营造合理的空气流动,将会显著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扩展舒适的温度和湿度范围,缩短空调的运行使用时间,从而大大节省建筑能耗。.与丰硕科研成果形成反差的是,空气流动在我国湿热地区的应用还处于较低水平。本项目从实际应用与科学研究现状的剖析出发,拟以"空气流动对湿度补偿作用规律"为关键点,系统开展湿热地区空气流动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研究,获取自然通风、自然通风辅以风扇调风和空调辅以风扇调风三种情况下空气流动应用的适宜风速和温、湿度范围,并提出空气流动的全年综合应用策略,从而为提高我国湿热地区空气流动应用水平和节约建筑能耗提供有益指导。
通过22周的连续现场测试与调研,获得了湿热地区自然通风建筑夏季的1092组原始数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自然通风和自然通风辅以风扇调风2种状态下的适宜范围。结果显示,通过开窗营造自然通风适宜环境的舒适上限为ET*29.3℃,对应空气流速为0.33m/s,空气温度为28.7℃,相对湿度近80%,平均辐射温度为29.0℃;通过电扇营造自然通风辅以风扇调风环境的舒适上限为ET*30.2℃,此时的自然通风空气流速为0.56m/s,空气温度为29.7℃,相对湿度近80%,平均辐射温度为29.9℃。.通过656人时的人工气候室实验,获得了可个人控制的落地扇和固定风速吊扇对人体各方面反应的影响,并就动态风和不同方向送风加以对比测试,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空调辅以风扇调风的适宜范围。结果显示,通过个人控制落地扇营造空调辅以风扇调风环境的舒适上限为ET*30.7℃,此时的空气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60%,平均辐射温度与空气温度相同,个人选择的空气流速平均值为1.10m/s,标准差为0.4-0.5m/s;通过吊扇营造空调辅以风扇调风环境的舒适上限为ET*32.6℃,此时的空气流速为1.60m/s,空气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80%,平均辐射温度与空气温度相同,不同湍流度(24%和35%)和送风方向(前方、侧面和上方)的作用相近。.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确定湿热地区空气流动的全年调节策略,为湿热地区利用空气流动改善室内热舒适和推动建筑节能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风筒悬挂位置的数值模拟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运动状态下空气流动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寒冷地区室外辐射特性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理论与实测研究
湿热地区人体热适应对热反应的影响研究
严寒地区被动房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