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确诊时出现镜下转移,超过90%的患者最终死于肿瘤转移。膀胱癌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肿瘤转移后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迫切需要阐明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随着临床以及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浸润性膀胱癌转移潜能异质性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本项目拟以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表型异质性为切入点寻找转移潜能异质性的分子机制并建立判别标准。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统计学模型对转移潜能异质性的临床体现进行综合描述,并按照转移风险分组。分组后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组间代表性生物标记。2、为验证转移潜能差异及生物标记的稳定性和代表性,分别构建不同转移潜能的细胞克隆及裸鼠动物模型并同时检测候选生物标记的差异表达。3、多层面验证后,扩大临床样本量,利用判别分析筛选出"最优生物标记组";以精确评价患者的转移风险并为分子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本课题对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评估及分子发生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并筛选相关生物标记物。结果显示:1、肿瘤形状、肿瘤数目、新辅助化疗、肿瘤分期、肿瘤分级、淋巴结状况、肿瘤病理类型共同决定肿瘤预后。2、PI方程可以综合肿瘤临床表型将患者区分为高、中、低转移风险组。3、质谱鸟枪法蛋白质组学揭示肿瘤发生发展涉及代谢通路、剪接体、细胞骨架蛋白调节、氧化磷酸化等生物通路;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等亚细胞结构。4、间质细胞不仅仅是恶性肿瘤的结构成分,而是重要的功能成分。间质细胞与肿瘤细胞存在广泛的交叉对话,参与恶性肿瘤表型的调控。5、膀胱癌细胞以及癌间质细胞之间存在代谢偶联。6、不同转移潜能浸润型膀胱癌蛋白质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证实了其起源于不同的细胞克隆。7、多生物通路参与调控浸润型膀胱的临床表型以及转移潜能,包括聚合粘附、ECM受体相互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补体和凝血级联等。8、ACTN4,FIBG,DYHC1,IDHC,ACON可用于区分浸润性膀胱癌转移潜能,其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7.50%、60.13%、87.02%。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以分子标志谱术前辅助鉴别表浅性和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
基于浸润性膀胱移行上皮癌-癌间质代谢偶联的双靶向代谢干预实验研究
胆囊癌细胞恶性优势克隆的转移潜能分析
阴茎癌高转移潜能细胞系模型建立及其转移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