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类是海洋底栖甲壳动物中种类最丰富的类群,绝大多数种类属于许多海洋经济动物的重要食饵,它们的数量分布及变化可能能反映经济鱼类的渔场分布与变化规律;不少种类又是人类可以直接开发利用的对象,在渔业产量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但是,其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缺乏深入研究,特别是近20年正在逐渐发生的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未完全明了。本项目计划利用20多年时间跨度(1986-2008)在东海进行的3次虾蟹类资源调查资料等,运用多元分析、聚类分析与排序、多样性指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并结合种群遗传学研究手段,研究虾蟹类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变化、时空格局特征;探索其数量分布、群落结构与底层鱼类渔场的相关性;人类捕捞活动及环境变化与虾蟹类的生物多样性改变、群落结构演替之间的关系,建立优势种对温盐度的适应模式。研究成果对保护和恢复东海生态系统、维持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虾蟹类是海洋底栖甲壳动物中种类最丰富的类群,绝大多数种类属于许多海洋经济动物的重要食饵,它们的数量分布及变化可能能反映经济鱼类的渔场分布与变化规律;不少种类又是人类可以直接开发利用的对象,在渔业产量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但是,其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缺乏深入研究,特别是近20年正在逐渐发生的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未完全明了。本项目利用20多年时间跨度(1986-2008)在东海进行的3次虾蟹类资源调查资料等,运用多元分析、聚类分析与排序、多样性指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并结合种群遗传学研究手段,开展了东海典型海域生物多样性及落结构特征研究,定量分析研究了东海特别是长江口、舟山渔场的浮游动物、虾蟹类、鱼类、头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以及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基本掌握了长江口、舟山渔场浮游动物、鱼、虾、蟹、头足类等生物资源的群落结构特征。采用线粒体DNA序列分析和AFLP技术开展细点圆趾蟹和鹰爪虾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分析了其遗传结构空间格局同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整理分析了带鱼、小黄鱼等62种主要渔业资源种类的食性,初步开展了底层鱼类种群数量及环境因子变化和人类捕捞活动对东海虾蟹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建立了长江口、舟山渔场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和物种资源数据库(包括302种渔业资源的种类、数量、生物学特征,173种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栖息环境的水温、盐度、叶绿素a、化学因子、油类、重金属等),绘制了内容丰富翔实的专业技术图件,这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内外对长江口、舟山渔场最系统、最全面、资料最丰富的。收集了水文环境调查(与虾蟹类调查同步)资料以及历史上(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曾在舟山渔场进行过的有关渔业资源、底层鱼类渔场分布等调查的部分资料,并进行了初步整理分析。共撰写学术论文16篇,其中正式发表论文15篇,有1篇为SCI收录论文,10篇为国内一级刊物论文,公开出版著作1部。完成硕士学位论文2篇,其中1篇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培养博士生导师1人,培养副高职称2人,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其中1人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人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取得的成果既丰富了海洋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也为这方面的后续项目的立项与研究提供基础,还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实施科学的渔业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东海虾蟹类群落结构特征与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与优势种动态变化机制
我国典型热带海域底栖甲藻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研究
胶州湾海域硅藻优势种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对桡足类种群动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