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增强的碳-碳化硅复合材料,即碳陶材料,既具备陶瓷材料耐高温、耐腐蚀、抗热震、抗氧化的特性,又克服了陶瓷的高脆性和裂纹敏感性,在高温下表现出良好的抗热冲击性能和摩阻性能,是较为理想的高温摩擦材料。本项目拟对现有碳陶材料进行涂层预处理,制备出具有不同热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抗氧化吸湿性能的复合材料;将复合材料组合为制动盘和闸片摩擦配副,在模拟高速列车制动工况条件下进行材料试验,通过测试过程和终态信息参数及微观组织观察,研究碳陶材料的盘片匹配性;确定影响材料摩擦稳定性的因素;阐明碳陶材料在制动工况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和失效模式;建立碳陶材料的环境性能表征方法和数据库,指导材料在高速列车制动部件上的结构设计和应用。
本项目采用不同成分和力学性能的碳陶复合材料作为制动配副,模拟高铁的实际制动工况,系统研究了碳陶材料的摩擦性能,阐明了材料的磨损机制;通过与目前在役的粉末冶金材料(PM)对比,评估碳陶材料的最佳使用条件。项目采用热压制备的C/SiC材料作为刹车盘,化学气相渗透与熔融硅浸渗结合工艺制备的C/C-SiC材料作为刹车片组成刹车系统,对材料的微观组织、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抗氧化性能进行了全面分析表征。模拟高铁制动工况(制动压力1.25MPa,制动速度30——63m/s,相当于运行速度203——419km/h)研究了C/C-SiC的摩擦性能。由于C/C-SiC表面逐渐形成摩擦膜,摩擦系数(COF)随着制动速度的上升先由0.43下降到0.32,之后保持稳定。而C/C-SiC的磨耗则先上升,随后在59m/s时骤降为最小值315mm3/MJ。这是因为低速下纤维/基体界面结合较弱,裂纹经过界面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而在59m/s时界面强度合适,裂纹经过界面时发生偏转,减小了磨耗。湿态摩擦测试结果表明C/C湿态COF在0.1左右,与干态相比下降50%;C/C-SiC湿态COF从干态下的0.43上升到0.49。对三种不同材料在同样高铁工况下进行对比,由于两种材料在30m/s速度下就已形成了完整的摩擦膜, C/C和PM的COF稳定在0.22和0.32左右。随着制动速度的上升C/C的磨耗不断下降,PM的磨耗则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快速上升。这主要是由于两者不同的磨损机制与自身性能造成的,PM的主要磨损机制是粘着与氧化磨损,随着制动速度上升,材料温度上升、基体的软化,磨损快速加剧,磨耗大幅上升。C/C的主要磨损机制则是裂纹的萌生与扩展,但摩擦过程中不断循环的形成摩擦膜——摩擦膜破碎——形成摩擦膜过程使C/C的质量磨耗在整个制动过程中几乎不变,耗散的能量却迅速上升,导致磨耗下降。.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C/C-SiC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在高速下表现出稳定的摩擦系数和较低的磨耗,具有极大应用价值;而C/C材料虽然磨耗不断下降,但摩擦系数过低会导致制动时间与距离的大幅增加,同时湿态下摩擦系数还会大幅下降,不符合高铁制动安全标准。而现有的PM材料,在低速下摩擦性能优秀,磨耗低且摩擦系数稳定,然而在达到一定速度之后,磨耗会迅速加剧。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基于高速列车制动摩擦状况的盘与闸片间摩擦模型的构建
基于摩擦界面优化的低噪声高速列车盘形制动闸片的设计
高寒高速列车制动盘表面复合材料逆向设计及动态失效机理
高速列车用合成闸片新型基体树脂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