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地中海贫血有近30年的工作积累。本课题以高发区地贫患者为研究对象, 以血液参数季节变化,溶血贫血严重程度对证候变化影响为切入点,用方证效应为干预手段,通过对中间型患者β-地贫患者中医证候季节变化的动态观察,采用系统生物学相关前沿技术,从地贫患者不同季节(夏、冬)血液参数、红细胞氧化损伤、红细胞膜骨架蛋白改变、AHSP mRNA表达、外周血功能基因表达、蛋白表达及血浆代谢标志物分析等不同层面,探讨证候特异性组合季节变化与生物标志物群的关系、证候季节变化与药物干预的生物学基础。其意义在于:不仅揭示地贫患者证候季节变化及方证效应分子基础,为临床适时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将为中医药治疗地中海贫血在国际单基因遗传病临床治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出原创性探索。为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81173167),本研究以地中海贫血(地贫)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地贫患者肾虚证候分布与遗传背景关系;从血液指标和中医证候量化评分两个方面,探讨季节变化对地贫患者临床表现的影响;从红细胞溶血贫血角度阐释地贫患者证候季节变化和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地贫疗效的可能分子机制。.临床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地贫患者,虽基因型各异,但临床均存在肾虚表现,且以肾阴虚证最为多见。地贫患者溶血贫血的临床症状存在季节变化的客观性,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主要血液指标Hb水平的变化相一致,即气温高的季节比气温低的季节溶血贫血严重。.证候季节变化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地贫患者证候季节变化可能与冬夏两季SI和SF含量、红细胞抗氧化损伤水平、红细胞膜骨架蛋白mRNA表达水平、红细胞膜相关酶活性、造血细胞因子活性等指标水平的差异有关。.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地贫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表明:益髓生血颗粒可能通过调节表观遗传修饰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珠蛋白链比的平衡;提高患者抗氧化损伤能力;促进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表达;提高红细胞膜离子通透酶及造血正调控因子的活性等方面改善地贫患者红细胞溶血贫血症状。.课题创新之处:1)首次探索季节变化对地贫患者临床表现的影响,发现患者夏季溶血贫血较重,冬季有所缓解,病情严重程度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并探讨了这种变化的可能分子机制。研究结果为丰富中医“四时”理论并为地贫临床“适时治疗”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2)对比国内外治疗β-地贫少数案例的临床报道,课题组首次在高发区进行较大样本临床规范研究,并按国际化的标准进行国际注册,取得了领先的研究成果。.完成了预期目标,发表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题号(81173167)论文31篇,SCI收录3篇,阶段成果获2014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医证候气虚、血虚精准测量的应用生物学基础
基于脂质组学的高脂血症中医证候生物标志物研究
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标准建立与验证
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炎症表型及其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