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氯苯(DCBs)属于卤代芳烃,有3种同分异构体,在污水中大量存在,对人体和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潜在危害。刚毛藻在水体中固着生长,生物量很大,对水质改善作用远大于浮游藻类,且容易回收控制。目前对有机物在大型藻类中的降解转化研究报道很少。本项目以刚毛藻为材料,采用毒理学和环境化学的手段详细研究不同浓度二氯苯对刚毛藻的毒性效应,及刚毛藻对二氯苯的富集能力;通过微环境模拟和元素示踪技术测定二氯苯及其衍生物在刚毛藻细胞中的迁移、归趋及生物转化的规律,分析刚毛藻对二氯苯的降解和生物转化机理。本课题研究了刚毛藻对二氯苯的生物转化机理,为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大藻治理技术)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研究价值。
本项目对二氯苯(DCBs)在土壤、水体及藻体内的残留、对藻细胞的生理生化毒性效应及刚毛藻对DCBs去除效率和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项目从山西省四大泉域刚毛藻资源的区系分布及环境理化因素对刚毛藻生长的影响入手,采集刚毛藻进行实验室和规模化培养,不断优化培养条件,获得最佳的规模化培养载体、培养工艺和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二氯苯同分异构体对藻细胞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分析了二氯苯对藻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筛选出比较难降解的1,4-DCB作为二氯苯研究的主要对象,对二氯苯耐受性强的脆弱刚毛藻作为优选藻种,研究了对二氯苯对脆弱刚毛藻的毒性效应。并以蛋白核小球藻作为对照,比较了大藻和单细胞藻类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差异,探讨了二氯苯在藻细胞内的代谢行为和消除规律。. 从大型藻体生物转化本质上探讨三种刚毛藻对二氯苯的去除效应和效率,并对二氯苯去除条件进行了分析优化。项目组筛选出能降解DCBs的刚毛藻3株,并研制了刚毛藻去除水体中氯苯的方法,初步建立了二氯苯大藻去除模型。. 本项目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国内核心期刊4篇;出版专著 2部;申请发明专利3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得山西省高校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培养硕士生3名,参加国内会议4次。. 本项目申请书的研究内容已经完成,研究目标已经实现。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为刚毛藻对二氯苯的降解转化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大藻生物治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为防治二氯苯的所产生的环境危害提供了新的思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C-藻蓝蛋白抑制TGF-β1诱导的宫颈癌Caski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转轮虫(Rotaria rotatoria)生活史策略对温度和食物密度变化的响应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丝状刚毛藻水华对沉水植被恢复的影响
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机理及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研究
淡水刚毛藻科的分类及系统学研究
淡水刚毛藻目的系统分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