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集团性生长侵袭转移研究假说,本申请项目将着重研究IMPC集团性生长侵袭转移的分子基础。我们已经从IMPC和对照组IDC-NOS的基因表达谱并结合IMPC和IDC-NOS的DNA甲基化芯片结果筛选到包括FEZ1在内的22个候选基因,我们将通过体外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手段探讨这些候选基因对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浸润和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通过体内裸鼠致瘤实验评估候选基因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并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分析候选基因对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三维立体培养模型,探索具有恶性表型的重要候选基因对IMPC肿瘤细胞的形态、增殖情况、形成克隆性子细胞团和侵出的过程中是否以细胞集团这一生物学行为发生和发展。项目研究结果将可为发现IMPC的诊断预后标记,和开发治疗手段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通过分子病理学手段研究了FEZ1/LZTS1、ERRF1、CHD5、miR-203等的表达变化;检测了这些候选基因的编码区的体细胞突变情况;分析了FEZ1/LZTS1、CHD5和miR-203的启动子区域的CpG岛的甲基化变化。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手段研究了上述候选基因的功能。探讨了FEZ1/LZTS1抑制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生物学过程的发生来介导的;发现LZTS1的表达缺失与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显著相关;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IMPC的miRNA表达谱, 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发现CD146通过激活RhoA途径上调转录因子slug的表达,在乳腺癌中促进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从而促进肿瘤侵袭转移。另外,CD146在三阴性乳腺癌和IMPC中高表达,同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CD146有望成为治疗高危乳腺癌的新靶点。建立了较为稳定的IMPC和未发生转移的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探讨了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淋巴细胞群模式与乳腺癌的预后之间的关系,以及CCL12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持。通过FISH检测了617例乳腺癌样本HER-2的表达情况,大约有15.2%的病例存在异质性,发现异质性是HER-2诊断不确定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具有HER-2异质性的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更接近HER-2阴性的肿瘤。研究了ATM激酶在DNA损伤耐受中的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乳腺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生长、侵袭、转移特性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miR-30c靶向MTDH调控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集团性侵袭转移机制的研究
癌旁组织BAG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miR-146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