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一种涉及多种形式基因遗传学和表现遗传学改变的恶性血液肿瘤疾病。研究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始动环节- - 端粒酶、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活性及其启动子甲基化,对白血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结合我们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经验与优势,以NOD/SCID小鼠平台造模,建立不同类型的人白血病模型,进行体内实验。选用我们治疗白血病行之有效的方药,全方组模拟扶正祛邪治法,拆方后补益类药物模拟扶正治法,清热凉血解毒类药物模拟祛邪治法,研究其不同治法在体内环境对人白血病细胞端粒酶、hTERT活性及其启动子甲基化干预调控作用。分析扶正祛邪治法以及扶正治法、祛邪治法的作用差异,从分子生物学及表观遗传学层面,揭示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机理,为中医药参与白血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一、项目的背景. 端粒、端粒酶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与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凋亡关系密切,为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始动环节”。表观遗传学调控对端粒酶活性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表观遗传学层面抑制端粒酶的活化成为当前肿瘤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二、主要研究内容. 应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对NOD/SCID小鼠造模,检测端粒酶、端粒酶逆转录酶活性,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甲基化指标,研究分析中医药治疗白血病方面所选药物扶正药与祛邪药对白血病细胞的不同影响,探讨扶正与祛邪治疗方法以及扶正与祛邪结合等不同的中医治法对白血病的不同作用。.三、重要结果及关键数据. 1.用药组小鼠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 <0.05),全方组小鼠生存时间长于扶正组与祛邪组(P <0.05),祛邪组与扶正组小鼠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用药组端粒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全方组端粒酶活性低于扶正组与祛邪组(P <0.05),祛邪组端粒酶活性较扶正组略低(P <0.05)。. 3.用药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全方组细胞凋亡率高于扶正组与祛邪组(P <0.05),祛邪组细胞凋亡率较扶正组高(P <0.01). 4.用药组细胞G1期停滞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5),全方组细胞G1期停滞率高于扶正组与祛邪组(P <0.01),祛邪组细胞G1期停滞率较扶正组高(P <0.05). 5.用药组hTERT-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全方组hTERT-mRNA的表达低于扶正组与祛邪组(P<0.01),祛邪组hTERT-mRNA的表达较扶正组略低(P<0.05). 6.用药组hTERT启动子甲基化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 <0.05),扶正组hTERT启动子甲基化的表达与祛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全方组hTERT启动子甲基化的表达低于祛邪组和扶正组(P <0.01)。.四、科学意义. 益气养阴方原方在延长生存期、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阻滞白血病细胞周期、减少hTERT启动子甲基化、抑制hTERT-mRNA的表达、降低端粒酶活性等方面均优于拆方两组,从而在分子生物学层面证实,中药组方时祛邪与扶正疗法密切配合能使疗效最大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肉苁蓉种子质量评价及药材初加工研究
宽弦高速跨音风扇颤振特性研究
基于线粒体氧化呼吸与能量代谢研究中医扶正与祛邪疗法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
基于《金匮》“阴阳毒病”证治规律研究升麻鳖甲汤对NOD/SCID白血病模型线粒体动力学的干预作用
促使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在辐射后NOD/SCID小鼠中归巢的实验研究
与AEC共培养对AMSC在NOD/SCID小鼠体内归巢及造血支持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