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化合物结构上的微小差异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味觉?为什么一些小分子物质会使溶液的苦味降低或消失?我们分析认为:物质的苦味不仅与分子结构有关,而且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一些具有特定结构的小分子,会引起苦味分子间作用力的某些变化,从而干扰苦味物质的苦味特征,使苦味下降或消失;就像一个化合物溶液的荧光被另一化合物淬灭一样。本课题拟利用某些小分子对溶液的苦味特征进行干扰,探讨其中的规律,为苦味机理研究以及苦味溶液的矫味提供新的思路。.本课题拟采用糖精作为标准苦味物质;采用不同构象、分子长度、极性及柔性的氨基酸作为苦味淬灭物质;采用内源性及外源性味觉受体细胞实验来评价体系的苦味强度;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对系统的相互作用力、结构参数等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规律及机理。
在基金的支持下,我们进行了人苦味受体的模建、小分子对苦味的干扰研究、体系中分子作用力的光谱分析、苦味评价手段比较、体外细胞钙成像苦味评价模型构建、新的苦味定量评价系统的构建等系列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发表了8篇SCI论文[1,3,6-7,10-13],总影响因子18.71(标注基金支持SCI),培养了多名研究生,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获得了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支持。. 主要的创新成果有:(1)通过人苦味受体hTAS2R38的模建,首次发现了苦味受体hTAS2R1的构型开关,并发现开关中氨基酸残基的高度保守性,这提示此控制的开关理论适用于大多数苦味受体[1,2];(2)对现有苦味评价方法深入分析, 在实验室采用多种方法对苦味信号进行测定比较,为进一步建立自己的高水平苦味评价系统奠定了基础[3] ;(3)系统研究了氨基酸侧链长度、疏水性及电性对苦味淬灭的影响,发现当两个可以产生不同味觉的物质在溶液中混合时,每个物质可感知的味觉强度一般都小于单独存在时的味觉强度,而且通常两个的味觉强度降低是不对称的[4];(4)创新性提出通过气管平滑肌获得单一的苦味受体用于苦味定量评价,首次提出采用“气管味蕾”探索溶液苦味淬灭的规律[6]。. 总之,在基金的支持下,课题组良好完成了项目的既定目标,并在预设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基于纳米铝颗粒改性合成稳定的JP-10基纳米流体燃料
Image super-resolution based on sparse coding with multi-class dictionaries
Phosphorus-Induced Lipid Class Alteration Revealed by Lipidomic and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in Oleaginous Microalga Nannochloropsis sp. PJ12
五味子乙素对Aβ1-42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细胞的DNA甲基化的影响
"气管味蕾"探索溶液苦味淬灭的规律
新疆骏枣中苦味物质的形成机理研究
黄瓜苦味物质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功能分析
逆境下黄瓜果实苦味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