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自转参数和形状的观测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11073051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52.00
负责人:王晓彬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批准年份:2010
结题年份:2013
起止时间:2011-01-01 - 2013-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王夷博,房祥松
关键词:
形状小行星测光观测密度物理参数
结项摘要

小行星,作为行星形成时期最直接的遗留物,其上包含有行星形成时的信息。对小行星物理性质、分布、形成和演化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的形成和演化。小行星的自转参数和密度是理解小行星形成和碰撞演化的重要资料。利用地面中小型光学望远镜,对中等大小(直径100公里左右)的碳类小行星进行测光观测,对光变曲线进行周期分析,得到小行星的自转速率。利用Kaasalainen提出的方法,反演出小行星的三维形状。依据小行星碰撞演化理论和流体自转平衡理论,推测目标星的密度。根据估算出的小行星的密度,找出内部含冰或挥发性化合物的样本,此类样本将含有较多行星形成时的信息。

项目摘要

小行星,作为太阳系行星形成时期最直接的遗留物,其上包含有行星形成时的信息。对小行星物理性质、分布、形成和演化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的形成和演化。小行星的自转参数和密度(即:质量和形状)是理解小行星形成和碰撞演化的重要线索。通过本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No 11073051),实施了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即,(1)利用地面中小口径学光望远镜实施了对若干特殊碳类小行星进行测光观测;(2)利用建立的RAMA方法(Revised Amplitude/Magnitude -Aspect method),分析研究长周期小行星的自转参数及其三轴椭球体形状;(3)利用Kaasalainen提出的小行星凸包反演方法,反演了几个特殊小行星的自转参数、三维形状以及表面反射性质参数。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DOI:10.14188/j.1671-8844.2019-03-007
发表时间:2019
2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3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4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DOI:10.19713/j.cnki.43-1423/u.t20201185
发表时间:2021
5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DOI:10.14067/j.cnki.1673-923x.2018.02.019
发表时间:2018

王晓彬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10873031
批准年份:2008
资助金额:4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10673027
批准年份:2006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11473066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9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11673063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6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小行星形状、大小和自转的观测研究

批准号:11178025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姚进生
学科分类:A1701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联合基金项目
2

非主轴自转小行星的自转特性与形成演化机制研究

批准号:11673072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赵玉晖
学科分类:A1804
资助金额:6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近地小行星基本物理参数的观测与研究

批准号:11673063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王晓彬
学科分类:A1804
资助金额:6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支持ADR的空间碎片自转状态观测和研究

批准号:11373071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平一鼎
学科分类:A1801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