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配置是多学科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仍不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效率不高、效益不显著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对这些问题,虽然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尚存在理论研究的系统性针对性不够、研究方法偏思辨轻实证、数据支撑较弱等不足。本研究将立足中国国情,基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视野,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体系;将通过实证研究,客观呈现中国总体教育资源及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供给和配置的现状,并从充足性、公平性和效率性三个尺度,全面分析和科学诊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将根据现实需要,综合采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法、时空建模法、特征数据分析与挖掘建模法等多种方法,研究和构建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管理和决策支撑体系。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孕育重大创新,产业升级转型亟需人才支撑,中华民族复兴有待英才辈出,这一切成败关键之一在于我国能否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而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是助推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有鉴于此,本课题围绕“提炼相关理论、揭示内在规律、科学诊断问题、构建决策体系”等研究目标,重点关注了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8个部分:中国教育资源基础理论研究、教育总量供给及初次分配研究、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研究、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研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管理和决策系统研究。课题组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收集统计数据分析了各个学段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2)根据学龄人口变化预测了“十三五”期间教育经费需求总量及其占GDP的比例;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预测了“全面二孩”政策所导致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变化,测算了2016至2035年间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经费和校舍的需求总量及缺口。.(3)通过收集数据和构建统计模型,分析了我国小学、高校人员经费支出比例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原因。.(4)研究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教师资源配置、科研经费分配、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及提升等直接、间接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关键问题,并构建相关理论,提出政策建议。.(5)运用GPS定位技术、基于局域网的定位技术等研究了高校学生校园活动的行为模式,为科学合理配置校园资源与硬件设施提供了参考。. 过去5年间,课题组在《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与经济》、《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录用学术论文53篇,其中SSCI论文1篇,CSSCI论文40篇,总下载次数突破了2.8万次,总被引频次超过370次, H指数(H index)达到11,扩大了学术影响力。. 在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钟秉林、周海涛教授分别获得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王善迈教授编写《中国地区教育发展报告》获评2013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演化进程和研究评述:基于工程项目治理系统的视角
中国教育服务产业:现状与对策
最优资源配置问题理论与方法研究
企业研究与开发资源配置结构理论构建
工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理论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