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试图从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以来经济活动空间关系、空间过程的最近发展态势,透视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模式。拟从企业区位因子由传统的原料、劳动力、市场向生态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政策的转变以及区域发展由追求单一的经济开发目标向寻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多重目标转变的现实出发,借助文献系统分析、问卷和田野调查、GIS分析等方法,以上海崇明生态岛为重点分析对象,系统评判传统区位理论的现实价值,研究新时期经济活动的空间形态、区位因子、内部作用机理,构建定量分析指标体系,探索体现当前发展中国家特点、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新论的理论框架以及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模式、路径与政策措施,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的创新和区域发展的科学决策服务。
通过对甘南、山东东营、上海崇明、厦门等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区域发展战略、企业创新网络的实地调研,课题组对中国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模式与途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第一,全球与地方的联结需要以一定条件为前提,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通过嵌入到全球网络实现地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等欠发达地区融入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目标下,垂直方向不同行政空间层级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关系。从成因上看,地方文化、经济和生态因素、外部力量是影响不同空间层级矛盾的关键要素;第二,从上海崇明生态岛区域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来看,生态区域论可以成为指导欠发达农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基于环境、生态、社会、经济、管理五大类的建设指标体系可以发挥科学与应用结合的桥梁作用。欠发达地区不是都必须通过工业化、城市化途径来摆脱贫困。上海崇明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契机,通过生态贸易与补偿方式,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民生改善速度明显快于上海其他郊区。地方根植性与全球创新网络的结合为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建设、跨地域产业集群之间的合作网络建设提供了新途径,崇明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第三,从长三角区域发展内部机理来看,理工科高校为创新网络核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中参与合作的组织数迅速增多,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网络知识交流愈发频繁,创新网络形态呈现“核心—边缘”结构范式,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工科院校在长三角装备企业创新网络中成为核心和引领者。地方与全球互动合作色彩愈来愈浓。从演变过程看,长三角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集聚程度越来越高,平均距离越来越短,区域间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多。尽管长三角地区的企业目前仍倾向于与本地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但行政边界对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影响逐步减小,北京强大的知识扩散效应开始在长三角地区显现,全球技术合作网络的“苗头”开始出现(以Local Buzz为主,但Global Pipeline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待建立。长三角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中,中心度较高的成员多为高校,企业的网络中心性较差,双向互动的合作创新机制尚未建立,与西方发达经济体差异很大。长三角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建设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鲁棒性和网络连接可靠性。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生态文明的少数民族农户低碳行为模式研究—以云南为例
基于高新区发展的区域创新模式研究
区域规模养种生态能源工程低碳模式发展反馈理论应用研究
区域城市发展的复合生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