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河下游的黑港口、柳园口2个小型引黄自流灌区为案例,充分利用已有的80年代土壤普查、1990-2008年两次土地利用调查、课题组成员研究积累的资料,首先在划定灌区内,选择可对比的典型土地利用/覆盖地块,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粒级、CNP等养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和遥感制图技术,以10年为间隔,分析灌区1980-2010年土地变化的时空特征,提炼灌区特有的地方尺度土地变化机理与规律。然后,结合灌区部门的长期记录,调查灌区用水方式、定位观测特定时段的温、湿、水等指标,进一步理清区内灌於、浑水灌、清水灌等不同原因引发的土地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并按可持续性科学的要求,用创新的多功能土地利用(MLU)理论,开展灌区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影响评价(SIA),探求地方尺度灌区在快速发展、全球变化背景下,节水少肥增产的土地可持续利用集成技术体系。
本研究以黑岗口、柳园口灌区为研究对象,以具有代表性的临近黄河四乡为研究区,以1988、2001、2011为时间节点分析研究区土地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并运用化学分析、GIS技术和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引黄灌区内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类型、污染以及积累特征,探讨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因素,总结了引黄灌溉自流灌区内土地变化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规律,对灌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重金属含量和分布进行了模拟与预测。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20多年来研究区土地变化明显,农用地面积减少,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农用地、滩涂、水域面积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工矿用地面积增加的态势。总量面积变化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农用地、农村居民点;其次是城镇建设用地、水域和滩涂;工矿用地变化量相对较小。各土地类型间转入、转出频繁。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总量相对变化幅度较大,动态度最大,变化量和速度都是很大的,区域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有一定增长。未来40年里,农用地面积将持续减少,滩涂面积也将小幅度减少;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将持续增加,继续向研究区北部和西部扩展,水域和工矿用地有小幅度增加,总体趋势以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张、农用地的流失为特征。.(2)交通是造成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Hg、Cd是整个研究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存在较强的生态风险,且西南区域和南部重金属含量较高,并人为活动与区域因素的共同影响。水域作为污染传播的一个载体也是造成大面积连续污染的原因之一。.(3)运用情景预测模型,比照2011年土壤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和污染面积分别预测了2021年研究区土壤中Cr、Ni、Cu、Zn、Cd、Pb、Hg、As等8种重金属含量、污染面积及分布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面积在乐观、无突变和悲观三种情景下所预测的结果存在差别显著,不同情景背景下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分布有较大差异。.(4)从区域可持续水平等级结构来看,研究区可持续状况以基本可持续和全面可持续为主,基本可持续和全面可持续水平面积逐渐增长;不可持续面积逐步减少。从空间分布上看,三个时期的可持续水平等级分布趋势大致相同,由北向南逐级递减。全面可持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农用地、滩涂和水域,在研究区的北部地区;靠近城市的研究区南部三个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低,这个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从时间动态上看,研究区可持续水平趋向好的方向发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硝酸盐来源与地下水年龄示踪
黄河下游灌区水沙资源动态优化配置模型研究
黄河下游背河洼地区土地变化的历史过程及主要驱动力
宁夏引黄灌区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空间变异特征与精确施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