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山系泛指现今渭河断陷北缘周邻的诸多山地。该区南隔渭河断陷与秦岭造山带相望,在构造上属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正向隆起构造单元,地处中国东、西和南、北不同构造域的交汇和复合部位,大地构造位置独特而重要,是进行盆山响应-耦合研究和大陆动力学典型案例剖析难得的理想区域。本项目通过对渭北山系上覆地层展布、沉积建造、构造变形、物源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剔去各种形式后期改造的影响,运用多种方法及其彼此相互约束和印证,恢复渭北山系已被剥蚀的中-古生代地层及其厚度,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的综合解析和模拟结果,厘定渭北山系的隆起时限和主要抬升期次,再现中生代主要时期的原始沉积面貌;通过与相邻新生代渭河盆地沉积-沉降速率、秦岭造山带区域隆升过程及其构造特征等的对比分析,综合研究渭北山系的演化-改造过程;进而揭示其与秦岭造山带、渭河断陷演化的盆山响应-耦合关系及其区域动力学环境。
渭北山系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一级构造单元,其南隔新生代渭河盆地与秦岭造山带相望,是开展盆山关系研究的良好场所。项目以“整体、动态、综合”研究为指导,以改造盆地及盆山耦合为思路,在资料调研、野外考察及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对渭北山系抬升时限及隆升特点、剥蚀特征,秦岭造山带中部晚期隆升过程,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资源远景,渭北山系演化与周邻盆山的响应-耦合关系及其区域动力学背景等五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和认识:.(1)通过对渭北山系地层展布、沉积-构造特征及裂变径迹分析模拟等研究,认为渭北山系主要发育于晚侏罗世以来,大致可划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60-120Ma±)西强东弱差异抬升剥蚀、早白垩世末-古新世(110-40Ma±)整体缓慢抬升、始新世-渐新世(40-20Ma±)东强西弱差异抬升、断块翘倾强烈剥蚀及中新世(10Ma±)以来整体快速隆升剥蚀4个改造阶段,具边部强中间弱的剥蚀特征, 东南部剥蚀量达到或超过2000m,推测了下白垩统盆地原始沉积南界应在渭河盆地一带。.(2)认为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以来大规模隆升事件主体发生在晚白垩世(约100Ma±)以来。其中南秦岭在170Ma±就开始隆升,100-105Ma±开始出现整体隆升快速隆升事件,直到约75Ma±华北板块南缘才开始出现隆升记录;35Ma±秦岭北部隆升显著加强,这与现今秦岭北部隆升幅度大,剥蚀强烈、出露地层时代老的特点相一致。.(3)渭河盆地始新世出现强烈断陷,近东西向大断裂明显的控制着盆地的形成,与北东及北西向断裂组合的断块差异、向外扩展运动是断陷带演化的基本形式。其演化大致可以分为始新世-渐新世早中期、中新世早中期、中新世晚期-上新世、第四纪四个阶段。.(4)依据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结合两侧山系演化及隆升剥蚀过程,对渭河盆地前新生代地质进行了定性刻画。认为现今渭河盆地深凹陷中应大范围保留有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是渭河盆地前新生界重要的烃源岩层系,该认识对渭河盆地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5)综合分析了渭北山系、秦岭造山带及渭河盆地3大构造单元在晚侏罗世以来的隆升、沉积-沉降特点,指出了渭河盆地的沉降-沉积与渭北山系、秦岭造山带的快速隆升及强烈剥蚀密切相关,存在明显的盆山耦合关系。.项目已完成论文5篇,其中1被SCI收入 ,1篇被EI收入 。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基于余量谐波平衡的两质点动力学系统振动频率与响应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藤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考虑流固耦合影响的页岩力学性质和渗流规律
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及周邻造山带成因关系研究
循化地区盆山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增生过程的关系
台湾盆山系统岩石圈流变和形变的过程模拟
中上扬子北缘盆-山系统演化与大陆碰撞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