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分子育种并不缩短育种周期且常落后于生产需求的现状,我们提出建立一个有利基因快速转移的技术平台,综合运用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的方法,完成有利基因的快速转移:运用回交和复交等常规育种技术聚合优良基因;用花培技术快速稳定聚合的优良基因;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田间选择农艺性状相结合来筛选优良单株;最后通过田间产量实验和抗性鉴定确定目标单株,将育种年限缩短到2-3年。在我们前面的工作中发现水稻1号染色体S1501和C904区间是主效产量性状QTL集中的热点区间,在测交实验中,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该区间。而Bph14和Bph15是我们发现的目前国内对褐飞虱抗性最好的基因。为了尽快利用这些有利基因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我们提出该项申请,通过将S1501和C904区间与Bph14和Bph15聚合,创建优质高产多抗的种质资源,同时建立一个传统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有利基因快速转移平台。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精子相关抗原 6 基因以非 P53 依赖方式促进 TRAIL 诱导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凋亡
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对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的影响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多样性持续控制褐飞虱的分子机理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qBph31(t)的克隆与抗性机理分析
快速聚合DEP1、S5-n以及抗褐飞虱基因的水稻新种质的创制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9克隆及抗性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