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藓科是东亚苔藓区系中非常重要的类群,本项目以东亚真藓科植物为研究对象,根据本区域标本资料对真藓科各类群进行研究鉴定,界定种属分类标准,确定东亚真藓科植物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及其生境特征,编制分属、种检索表,绘制每种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图,探讨该类群分类系统和系统发育关系。.主要运用苔藓植物经典分类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结合电镜技术、个体发育(孢子萌发和原丝体发育)、分子生物学实验及分支系统学研究作为补充,进行性状描述和差异性分析;采用PAUP软件进行分支系统学分析以及建立东亚真藓科的系统发育树,确定各类群的系统位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真藓科各类群在东亚地区的分类学标准、变异幅度和地理分布规律,探索真藓科的分类系统和科内系统发育关系;阐明东亚真藓科的区系分布规律。.本项目旨在更加深入和系统地揭示东亚真藓科植物分类区系特征和规律,为该类群资源的应用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科学意义。
本研究在广泛研究标本和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依据藓类植物目前比较权威的理论和分类系统,运用经典分类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结合电镜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为补充,多角度寻找该类群系统演化和分类学证据,相互结合和印证,以澄清东亚广义真藓科与相关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及其分类系统;对获得的东亚广义真藓科标本进行详尽的形态学和微形态学观察、拍照、测量和绘图,图文并茂地描述了东亚广义真藓科的每个种;制定了东亚广义真藓科各科、属、种的界定标准,明确了各种重要分类特征的变异幅度,编制分类检索表,掌握了每种在东亚地区的地理分布范围;构建了全新的东亚广义真藓科及相关类群的系统发育树,全面修订了东亚广义真藓科的分类系统,改变了该地区在真藓科及相关类群研究中观点陈旧的局面。. 初步评估了不同形态学性状在广义真藓科中的分类价值,植株光泽度等18个形态特征可作为物种鉴定的重要依据。基于对标本的经典分类学、分支系统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参照近年来几个权威的藓类植物分类系统,对东亚广义真藓科作了分类学修订,将传统的东亚真藓科类群拆分为4个科。进一步确立和支持了缺齿藓科作为一独立分类群的观点,东亚地区缺齿藓科目前共包括5属:丝瓜藓属、拟丝瓜藓属、小叶藓属、缺齿藓属和合齿藓属,共40种和2变种,重新界定真藓科在东亚地区目前有5属:银藓属、大叶藓属、真藓属、平蒴藓属和短月藓属,共76种和2变种。薄囊藓属移入寒藓科;直齿藓属移入近年建立的直齿藓科。东亚真藓属划分为丛生真藓亚属和银叶真藓亚属Bryum subgen. Imbricatum J. C. Zhao et Y. L. Niu, subgen. 2亚属,宽叶真藓组Bryum sect. funkiia J. C. Zhao et Y. L. Niu, sect.等11个组,其中新增5个分类群。发现并命名一新种——昆仑合齿藓(Synthetodontium kunlunense J. C. Zhao et Y. Y. Liu),合齿藓属为中国新纪录属。将绵毛真藓从真藓属中排除,建立新组合绵毛合齿藓Synthetodontium gossypinum (X. J. Li et M. Zang) J. C. Zhao et Y. L. Niu。确定拟纤枝真藓为真藓属独立种的地位,该种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将多态丝瓜藓归并为丝瓜藓多态变种的异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瞬态波位移场计算方法在相控阵声场模拟中的实验验证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2000-2016年三江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东亚青藓科植物区系研究
中国真藓科的分类研究
东亚绢藓属的分类学修订
灰藓科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