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学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研究——以1920-1960年代上海的“新村”为例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608365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0.00
负责人:李颖春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同济大学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钱宗灏,杨辰,李丹锋,王衍,辛静,游钦钦
关键词:
近现代建筑新村形态学分析上海空间形态
结项摘要

“New village” is an identical urban housing type in China. The ideal of “new village”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e 1920s. From then on, a variety types of “new village” had been built in the large cities in China, particularly in Shanghai. All these “new villages” shared a similar ide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eople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But due to different social, economic, an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the physical form of “new village” appeared to be divergent. “New village” is a well-accepted cultural heritage of Shanghai. . This proposed research project intends to study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new village” by using morph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1)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existing “new village” in Shanghai; 2) a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built form of the “new village” in terms of its street form, block pattern, land plot, building fabric, and interior space; 3) identifica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prototypes of the “new village”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urban historic districts.. This research expects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temporal and spati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house, and argue for a new criterion of urban historic district plan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alysis.

上海的“新村”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城市居住空间形态。建造于20世纪20至60年代的各类“新村”,反映了共同的改良城市居住环境的意图,并且因为不同的社会阶段、经济条件和专业背景,呈现出丰富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当下重要的城市物质文化遗产。. 本项研究将基于形态学分析方法,对上海“新村”居住空间的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由三部分内容组成:1)选择有代表性的“新村”居住区,对其"道路-街区-地块-建筑-室内"五种基本空间元素进行形态学分析;2)结合历史文献研究,建立1920-1960年代“新村”空间形态的演变图谱和类型图谱;(3)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历史学价值和类型学价值的新村空间形态,作为“新村”保护与再生的参考依据。. 研究将建立上海“新村”空间形态的长时段和总体性研究框架,并探索以“空间形态”作为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区规划依据的遗产研究和保护方法。

项目摘要

本项目所指的“新村”,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以“村”或“新村”命名的、带有“新村主义”社会改造理念的城市建造实践。“新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城市居住形态,反映了改良城市居住环境的共同意图,并因不同的社会阶段、经济条件和专业语境,呈现出丰富的物质空间形态,是中国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本研究以上海有代表性的 “新村”案例为对象,以形态学方法为框架,以“数字技术”和“民间文献”为主要手段,建立了空间、历史、社会三条线索共同推进的20世纪上海“新村”城市历史环境整体研究方法,并可推广运用于其他中国近现代城市的研究。. 本项目在执行期内,发表受到本基金资助的A类核心期刊论文2篇,专著1本,国际顶级会议论文1篇。项目负责人以本基金项目的核心关键词“新村”为题,在A类核心期刊《时代建筑》组织中国建筑学专业媒体的第一个新村研究学术专栏,引起学术界对“新村”研究的关注,产生热烈反响。在2020–2021年度结余经费使用期内,本项目还将出版专著2本,发表国内A类核心期刊论文2篇,国际顶级期刊论文1篇,国际顶级会议论文1篇。 此外,本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被上海市和黄浦区政协提案采纳,为上海城市更新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项目负责人基于本研究项目,策划了展览、讲座、城市漫步、科普文章等一系列社会服务和公共教育活动。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OI:
发表时间:
2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3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DOI:10.19713/j.cnki.43-1423/u.t20201185
发表时间:2021
4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DOI:
发表时间:2018
5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DOI:10.11821/dlyj020190689
发表时间:2020

李颖春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居住空间演变与分异研究——以兰州为例

批准号:41161028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张志斌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48.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2

"就业-居住"共轭视角下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模式研究——以苏南地区为实证

批准号:51178097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吴晓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中国近代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研究——以1849-1943年的上海旧法租界为例

批准号:51578381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刘刚
学科分类:E0801
资助金额:6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城市居住空间能量代谢的结构-模式-效应研究:以沈阳为例

批准号:41201584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刘晔
学科分类:D011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