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粮食供应、畜牧业兴衰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玉米生产有着较大的增产空间,难以实现高产稳产主要是干旱、年度间或年度内降水不均等原因所致。本研究针对目前甘肃省干旱生境严重影响玉米生产的现实,结合目前正在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增收的技术优势,拟通过对实施该技术前提下的玉米水分运移规律、养分吸收与运转规律、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及光合特性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该项技术的抗旱、保水和增产机理,优化破解干旱因素对甘肃省玉米生产的制约,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增加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为促进甘肃省玉米产业发展、满足国内市场对玉米的需求以及促进畜牧业、粮食加工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支撑。
本项目通过田间试验(不同覆膜栽培方式、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氮磷肥用量),研究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土壤养分及水分状况、生态生理特性、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取得的主要结果有:.1、不同覆膜方式下,0~150 cm土层玉米根长密度表现为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半膜双垄沟播﹥常规地膜覆盖﹥露地(CK,P<0.05);根干重密度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且垄沟﹥垄中,全膜双垄沟播﹥常规覆膜﹥半膜双垄沟播,单苗﹥双苗。.2、不同覆膜方式下,玉米全生育期茎叶干重均为全膜双垄沟播处理(QS)最大。覆膜处理总干重﹥CK,双垄﹥垄作,全膜﹥半膜、垄作﹥平作,其中,处理QS最大,该处理在拔节期植株月70%的干物质分配到叶片。4.50×104株/hm2(D1)茎叶干重高于6.75×104株/hm2(D2)。施氮150 kg/hm2(NP3)和180kg/hm2(NP4)可显著促进干重的增加。.3、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叶片Pn和Tr表现为全膜﹥半膜﹥CK,双垄﹥垄作﹥平铺穴播。其中,处理QS的Pn、Gs、LWUE等显著高于其他。D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e值、可溶性蛋白等显著高于D1。处理NP3和NP4可显著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4、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尤其增加了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保墒抗旱作用明显。0~1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为D1高于D2。处理NP3和NP4可显著提高苗期100~1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 80cm以下土层施氮量达180kg/hm2时,土壤含水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大。.5、各处理土壤脲酶活性、碱解氮含量在拔节和灌浆期出现高峰,全氮和全磷含量成熟期低于播前;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NP5最大;0~20cm土层土壤酶活性及氮磷含量均高于20~40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全氮、全磷、速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6、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WUE,较半膜双垄沟播、常规地膜覆盖和CK分别显著提高17.72%、22.01%和47.00%,WUE提高6.41%、18.54%和43.57%。D2产量和WUE大于D1。随肥量的增加产量增加,当施氮超过150kg/hm2(D2水平)或180kg/hm2(D1水平)时,产量和WUE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农田氮素转化与气态损失的效应与机制
旱地双垄沟播春玉米氮代谢及其高效利用调控机制研究
基于全膜双垄沟播免耕多茬种植的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特征及氮去向研究
基于直插破膜成穴特性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机械化播种方式作业机理及其产量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