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 25万区域地质调查、其它相关研究和申请者前期研究基础上,以横过冈底斯带东段的朗县-工布江达-金达-桑巴-那曲-聂荣的南北向大剖面和宁中、科波熊、班戈等重点区段的中生代岩浆岩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的岩浆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并结合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锆石O同位素、锆石微量元素和锆石Ti温度计等新技术,准确厘定研究区中生代不同时期岩浆岩的构造-岩浆性质及时空格局,重点研究区中生代时期的板块俯冲与陆/弧-陆碰撞过程及大陆地壳增生的时间与方式,重建冈底斯带东段中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项目成果无论是对研究大陆边缘和碰撞造山带壳幔作用事件的时空序列和岩石成因、重塑冈底斯带东段的地壳增生和演化历史、阐明冈底斯带中生代时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还是对探索冈底斯带东段独特成矿作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等均有重要意义,并提供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中生代大陆边缘和碰撞造山带地壳结构的重要例子。
对于中生代及更老时期冈底斯带(拉萨地体)的陆/弧-陆/陆碰撞过程和大陆地壳的增生方式,学术界一直知之甚少,这直接限制了对青藏高原南部形成演化历史的更深入理解。本项目以横过冈底斯带东段的朗县-工布江达-金达-桑巴-那曲-聂荣、日喀则-申扎、22道班-措勤、霍尔-盐湖四条南北向岩浆岩大剖面和班戈盐湖等重点地区的中生代岩浆岩为研究对象,在3次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及高质量的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本项目获得的230套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数据以及464套全岩地球化学数据表明:(1) 拉萨地体起源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2) 南部和北部拉萨地体以新生地壳为主,部分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而中部拉萨地体是具有古元古代甚至太古代结晶基底的条带状微陆块;(3) 拉萨地体的大部分中生代岩浆岩,很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的南向俯冲有关,并且这一俯冲作用可能开始于中二叠世末期、结束于早白垩世晚期(大约110 Ma);(4) 约113 Ma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岩石圈断离,导致拉萨地体中、北部地区发生了带状岩浆大爆发和幔源物质显著增加,在中、北部拉萨地体的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 拉萨地块南部的地壳增厚发生在38 Ma以前,支持印度-亚洲碰撞发生于40 Ma以前的主流认识。项目成果为冈底斯带(拉萨地体)的岩石圈成分与结构、中生代时期经历板块构造过程和地壳生长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logy、Gondwana Research、Chemical Geology、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刊物发表国际SCI检索9篇,在中国科学、岩石学报和地球科学 (英文版) 发表国内SCI检索论文25篇,在地学前缘、高校地质学报和地质通报发表国内核心论文4篇。项目资助培养博士后1名(朱弟成),现已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并于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项目中另外还有李文霞、黄玉、孟繁一、王青、陈越等5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和隋清霖、马蓁、吴兴源、贾黎黎、刘栋等5名在读硕士研究生。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深部构造背景研究
桂东南钾玄质系列岩浆岩带及其构造意义
江南造山带东段晚元古代幔源火成岩及其构造意义
西藏冈底斯中段碰撞后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