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地区气候干燥,遗址众多,植物遗存保存精美。发掘植物遗存信息,对了解先民的农业活动及对植物的认识水平和利用方式,反演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项目拟以新疆吐鲁番苏贝希文化(3000-1900 BP)相关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植物遗存(种子、果实、木材等)为对象,根据形态学及解剖学特征,鉴定其物种;在此基础上,根据自然分布,追踪这些植物遗存的来源;根据农作物、器具(武器、葬具、生活用具、墓室材料)及可能存在的疾病治疗、宗教活动等所用植物种类,揭示先民的农业活动,选择与利用植物的习惯和水平。研究将重点涉及人类在生产力相对低下和在干旱区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如何适应环境,发展农业生产;并有利于理解当地先民适应自然,利用植物资源的能力与方式,也对追踪东西方文化交流轨迹与发展历史具有参考价值。
吐鲁番地区气候干燥,遗址众多,植物遗存保存精美。发掘植物遗存信息,对了解先民的农业活动及对植物的认识水平和利用方式,反演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项目以新疆吐鲁番苏贝希文化(3000-1900 BP)相关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植物遗存(种子、果实、木材等)为对象,根据形态学及解剖学特征,鉴定其物种;在此基础上,根据自然分布,追踪这些植物遗存的来源;根据农作物、器具(武器、葬具、生活用具、墓室材料)及可能存在的疾病治疗、宗教活动等所用植物种类,揭示先民的农业活动,选择与利用植物的习惯和水平。. 本项目结题时,已完成吐鲁番洋海墓地、鱼儿沟遗址、胜金店墓地的年代学测定工作,共完成测年20个,建立了苏贝希文化的年代框架。完成了三个遗址的包括果实、种子及木材在内的大植物遗存鉴定工作,并完成了部分粥干、点心等加工过的植物遗存。农作物遗存分析表明,苏贝希文化先民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选择种植黍这种十分抗旱的作物,并种植抗逆性较强的青稞;随着时间推移,农业因子逐渐增多,并开始栽培葡萄等园艺作物;后期可能伴随着汉文化渗透,农业活动进一步加强,开始较多种植小麦、黍和青稞,而粟也开始少量栽培,葡萄栽培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除农作物外,当地先民也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当地资源。研究发现,洋海墓地出土的钻木取火器、箭杆等所用木材属于就地取材,而鱼儿沟遗址则显示先民曾食用过稗子作为粮食补充,胜金店墓地则发现先民将蒿属植物放于墓中用来除去异味。从出土植物来看,大部分为本土野生植物以及在新疆已很早栽培的小麦和黍类作物。葡萄应为苏贝希文化晚期从中亚传来,而粟在同一时期可能从哈密一带传播至此。. 在本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组在国际SCI期刊发表文章11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5篇,超额完成了预期成果。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不同湿地植物配置对扑草净的吸收和去除效果研究
多元文化影响下农村住区公共空间营造模式研究——以新疆吐鲁番为例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以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例
地上-地下天敌互作下植物的适应性进化响应:以乌桕为例
蜥蜴种子扩散作用研究——以吐鲁番沙虎和刺山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