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PAHs)是土壤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其生物有效性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和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评估土壤中PAHs生物有效性的生物方法耗时、耗力、需要生物活体、结果不确定度高,因此,迫切地需要开发一些简单奏效、可靠性高的化学方法来取代。本研究利用双液相体系萃取以不同类型的土壤制成的人工污染土和太原市典型工业区的污染土中的PAHs,并与土壤中PAHs的蚯蚓富集量、微生物降解量及其它化学提取方法(Tenax提取、环式糊精提取和固相微萃取等)得到的结果相比较,试图分析双液相体系萃取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有效性测定方法的可行性及适用性。该结果将为研究土壤中疏水性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另外,考虑到太原市PAHs污染土壤生物有效性的研究空白,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为太原市污染土壤的进一步修复和风险评价奠定基础。
多环芳烃(PAHs)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由于其极强的“三致”效应,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土壤作为PAHs重要的库,影响着环境中PAHs的归趋。研究土壤中PAHs的生物有效性,对于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污染风险评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太原市污染土壤调查的基础上,利用40%的硅油/水(V/V)构成的双液相体系,研究了多种PAHs的降解过程及其生物有效性。初步证实了双液相体系用于指示污染土壤中PAHs的生物有效性的可能性;利用双液相体系分离到15株菲的降解菌株。通过对其降解能力的比较,最终确定一株菲的高效降解菌,该菌株在重金属-PAH复合污染体系中能够高效地降解菲;初步研究了单宁酸影响下合成的铝氧化物对菲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铝氧化物与菲之间的吸附是主要是由墒驱动的物理吸附过程,铝氧化物的表面疏水性对其吸附菲有着重要作用;研究了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DNA的吸附作用机理,认为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是生物质炭吸附DNA的主要作用力,比表面和微孔表面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为深入探讨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趋奠定了基础,也为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及污染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表征指标及其老化机制研究
生物碳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固定化菌剂对土壤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理
植物根际环境对土壤多环芳烃微生物有效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