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蛤仔血细胞胞外陷阱的产生特征、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806196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6.00
负责人:杨顶珑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8
结题年份:2021
起止时间:2019-01-01 - 2021-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韩怡静,曲艺,滕佳,冉文,胡格格
关键词:
作用机制胞外陷阱菲律宾蛤仔抗菌活性
结项摘要

Extracellular traps (ETs) are extracellular structures composed of chromatin and granule proteins that bind and kill microorganisms. Presently,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ETs was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their inducing factor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However, the study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Ts, and the function of mitochondria in releasing ETs are still in its infancy.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study, function and action mode were performed to characterize the ET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lucidate the changes of mitochondria preliminarily. Additionally, ETs could be degradated by DNA enzyme. Those above provides helpful evidence for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of ETs formation, action mode and elimation, deepening the cognition on the innate immune defense in invertebrates, as well as extending the immunology boundary of marine invertebrates.

胞外陷阱是由染色质和颗粒蛋白组成的纤维状结构,能够捕获并杀灭多种细胞外微生物。目前,对海洋无脊椎动物胞外陷阱的研究仍聚焦于其激活途径和抗菌功能的研究,对胞外陷阱的形成机制和线粒体对胞外陷阱的响应等方面仍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以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胞外陷阱的特征和功能研究,解析胞外陷阱的产生机制;针对线粒体结构和能量代谢研究,初步阐明线粒体的响应规律;同时,结合胞外陷阱的清除作用研究,探明菲律宾蛤仔胞外陷阱的清除过程及调控因素,揭示胞外陷阱的产生、效应与清除机制,深化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固有免疫防御机制的认识,丰富和发展海洋无脊椎动物免疫学的内容。

项目摘要

菲律宾蛤仔等贝类通常生活在富含微生物的水环境中,经常面临着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在本研究中,选取菲律宾蛤仔血细胞为实验对象,探讨ETs的产生特征和免疫活性。研究发现酵母多糖、鳗弧菌等可以诱导菲律宾蛤仔血细胞胞外陷阱的发生,同时伴随着线粒体活性氧(ROS)的产生。添加PI3K抑制剂(LY294002)和ERK抑制剂(U0126)能够抑制ETs的产生。在ETs产生过程中,线粒体向细胞表面迁移。同时,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打开。在添加线粒体活性氧抑制剂(Mito-TEMPO)后,ETs的形成受到抑制,上述结果表明线粒体ROS是ETs形成所必需的。在能量方面,ETs发生过程中,糖酵解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糖酵解相关酶(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活性增强,表明糖酵解参与了鳗弧菌诱导的ETs过程,且可能是ETs发生的能量来源之一。在免疫效应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抗菌肽的产生与作用。其中,防御素(Rpdef1α)、Macins(RpMacin-1和RpMacin-2)和泛素(RpUbi)参与了ETs的免疫反应,证明ETs的抑菌功能可能部分来源于免疫活性多肽。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杀菌作用方式的抗菌肽共同参与ETs对脂多糖的响应,可同时提高ETs的杀菌活性和杀菌效率,维持生物机体的健康和稳定。综上所述,本论文探究了菲律宾蛤仔ETs的产生特征、免疫活性、免疫组分挖掘、体外构建等,研究结果较全面的揭示了ETs在菲律宾蛤仔细胞免疫中的作用,为贝类细胞免疫学发展和核酸-多肽复合体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3.030
发表时间:2015
2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3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0077.2018.11.009
发表时间:2018
4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03.004
发表时间:2019
5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DOI:10.11766/trxb202008100444
发表时间:2022

杨顶珑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PKC/MAPKs信号途径在BDE-47致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损伤中介导机制的研究

批准号:31302166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刘静
学科分类:C1901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性类固醇激素在菲律宾蛤仔性逆转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批准号:31502163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霍忠明
学科分类:C1902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多环芳烃对菲律宾蛤仔DNA损伤分子机制的研究

批准号:30972237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潘鲁青
学科分类:C1901
资助金额:3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海水养殖鱼类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产生特征、抗感染免疫以及作用机制

批准号:41576150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孙黎
学科分类:D0604
资助金额:7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