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茧丝量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是由多基因支配的实用性状,其遗传机制的明晰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分析不仅对蚕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的表达调控也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首先用本所保存的多丝量和少丝量的品种组配分离群体,利用已有的SSR分子标记连锁图对家蚕茧丝性状的QTL进行初步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已经筛选获得的SNP标记对经过粗定位的QTL位点进行精细定位分析,结合已经公布的家蚕基因组信息,筛选候选的QTL位点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茧丝量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以多丝量品种菁松和少丝量品种兰10为原始品种,经连续蛾区内兄妹交配,获得近交23代的菁松近交系和近交21代的兰10近交系;并以(菁松×兰10)F1分别连续回交菁松近交系和兰10 近交系,获得连续回交16代的多丝量和少丝量近等基因系各1个(共2个)。通过组配家蚕BC1回交群体构建了一个含181个分子标记的家蚕分子遗传连锁图,总遗传距离为2147.1cM,覆盖了家蚕28个连锁群;检测到14个与家蚕丝长、全茧量、蛹重、丝重和茧层率等重要茧丝质性状相关的QTLs,检测到的QTLs分布于家蚕5个染色体上(染色体1、14、18、23和25)。其中位于性染色体(1号)上的QTL位点的LOD值分别为8.717、11.175、6.196、11.036和5.156,并将这些QTL位点定位在了290 kb基因组区域,其中含有12个预测基因,并对这些预测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功能分析。利用获得的分子标记进行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工作,选育了双限性多丝量和多丝量兼抗浓核病及耐氟的蚕品种各1对。共发表或已经被专业杂志接受论文5篇,其中3篇为中文核心期刊,2篇为SCI源期刊,该项目研究内容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2次,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已毕业3名),获得专利授权2项,正在申请专利2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五轴联动机床几何误差一次装卡测量方法
肉苁蓉种子质量评价及药材初加工研究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谷子SSR标记的高密遗传图谱构建与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关联SNP和EST-SSR标记筛选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胡麻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利用陆地棉优异种质群体验证和发掘与产量性状QTL稳定连锁的SSR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