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证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血液流变学异常,其中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聚集增强是其主要因素之一。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活血化瘀药丹参、补阳还五汤等可改善血瘀大鼠、老年大鼠红细胞变形性和红细胞膜成分。由此推断其作用的靶点可能在红细胞膜某类分子上。因此,本课题根据中医证候特征和证候现代研究成果,将血瘀模型中寒凝血瘀、气虚血瘀和气滞血瘀模型分别归属于寒凝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证,观察补阳还五汤、少腹逐瘀汤、丹参饮三首不同方药对三种不同血瘀模型红细胞膜成分、膜骨架结构和蛋白组成等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以方药反证、方证对应的原则,阐明三类血瘀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特性,以及三首方作用红细胞膜机制的证候差异。本研究将促进中医证候模型的研究,同时也能阐明不同类别复方的活血化瘀作用机制差异,从而为中医药辨证治疗血瘀证提供科学的基础,为血瘀证红细胞膜生物学研究及活血化瘀药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研究建立技术平台。
从红细胞膜分子层次探讨大鼠寒凝血瘀模型、气虚血瘀模型、气滞血瘀模型在血液流变学方面的生物学差异;围绕模型大鼠红细胞膜生物学特征变化,观察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丹参饮三首方药对寒凝血瘀模型、气虚血瘀模型、气滞血瘀模型红细胞膜的生物学特征造成的变化。明确三种血瘀证模型的证候属性;应用反证从微观血液流变学分子层次上揭示三首不同方药对三种血瘀证产生影响的发生机制,阐述其差异性。.以大鼠为研究对象,(1)用冰水浸泡模拟寒冷刺激而致寒凝血瘀模型、以饥饿加力竭游泳模拟气虚血瘀模型、以不可预期的声光电复合刺激加钳尾激惹模拟惊恐、愤怒过度而致气滞血瘀模型。持续刺激直至2周后各组大鼠分别出现寒凝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表征,颈动脉取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血沉K值、凝血四项、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取血制备红细胞膜,检测红细胞膜Na+-K+-ATP酶活力、唾液酸含量、巯基含量、胆固醇含量、SOD活性、MDA含量。(2)寒凝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模型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高、低剂量少腹逐瘀汤,高、低剂量补阳还五汤及高、低剂量丹参饮,连续2周,颈动脉取血,除检测上述指标外,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红细胞膜骨架结构,采用聚丙烯凝胶电泳法分析红细胞膜蛋白组成及百分含量。.(1)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降低;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降低,MDA含量增加。三种血瘀模型Na+-K+-ATP酶活力和SOD活性均降低。(2)对于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少腹逐瘀汤作用于膜Na+-K+-ATP酶、MDA、带1、带2、带3、带4.1和带5蛋白,丹参饮作用于膜带1和带7蛋白。对于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少腹逐瘀汤的治疗效果最佳,丹参饮次之,补阳还五汤较轻。(3)对于气虚血瘀模型大鼠三方对巯基、唾液酸、Na+-K+-ATP酶、SOD和膜带5、带6蛋白均有作用。补阳还五汤作用于膜胆固醇、带7蛋白;少腹逐瘀汤作用于MDA、膜带2、带3蛋白;丹参饮作用于膜胆固醇、MDA、膜带4.1和带7蛋白。对于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补阳还五汤的治疗效果最佳,丹参饮次之,少腹逐瘀汤较轻。(4)对于气滞血瘀模型大鼠三方对Na+-K+-ATP酶均有作用。补阳还五汤作用于膜MDA、膜带4.2蛋白;少腹逐瘀汤作用于膜胆固醇、膜带4.2、带5蛋白及原肌球调节蛋白;丹参饮的治疗效果最佳,少腹逐瘀汤次之,补阳还五汤较轻。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基于血小板活化的血瘀模型生物学特征探讨及方证相关研究
基于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及气滞血瘀证的证侯特征及方证偶联的研究
基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痰热证和血瘀证的方证相应研究
血瘀病理模型探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