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PCR(聚合酶链反应)、RFLPS(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STR(短串联重复位点多态性分析法)、DNA测序联合分析正常人群、特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Tau基因启动区、3′不翻译区、内含子基因多态性,结合临床资料,初步获得正常汉族人群、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Tau基因启动区、3′不翻译区、内含子的部分基因多态性,以及其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的关系。为前瞻性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防治肌萎缩侧索硬化及判断预后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miRNA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基于患者特异的非基因整合iPSC和基因编辑技术进行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基因、环境及其交互作用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临床表型及预后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