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组成及周转的13C、14C同位素示踪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003008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0.00
负责人:刘涛泽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0
结题年份:2013
起止时间:2011-01-01 - 2013-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灌瑾,李龙波,袁永强,李海涛,杨秀群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碳喀斯特地区碳同位素植被恢复
结项摘要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组成及其变化对土壤管理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具有较高敏感性,是引起土壤有机碳库最初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于土壤有机碳周转和土壤质量的恢复至关重要。然而,该领域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已有的认识主要基于通过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进行分离和判定,对其来源、组成情况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相对缺乏。本项目以我国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为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碳同位素组成和变化机制进行研究,运用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13C和"核爆"14C同位素联合利用,同时与物质分组方法相结合,研究该区域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组成和周转变化,由此评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揭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迁移转化机制,为合理开发和持续经营该区域的土壤资源,切实提高土壤的碳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摘要

以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的典型坡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两个坡地表层和不同地形部位的剖面土壤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DOC)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探讨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的迁移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各坡地剖面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布主要受到了有机质输入、坡地地形及土壤质量等影响。土壤有机质的δ13C值是评估SOC周转的一个良好指标,因粒径组成、剖面深度、植被和成土环境而不同。坡地各个土壤剖面中δ13C值的组成差异,较好地反映作物残体输入和土壤累积特征;输入土壤中的植物有机体由于分解程度不同而储存在不同粒径土壤中,因此各粒径中δ13C值对土层中有机质的储存和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DOI:10.14188/j.1671-8844.2019-03-007
发表时间:2019
3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4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DOI:10.13885/j.issn.0455-2059.2020.06.004
发表时间:2020
5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刘涛泽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基于13C自然同位素示踪技术的黑土有机碳组分及周转研究

批准号:41201222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李娜
学科分类:D0709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黄土高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来源判定与周转特征

批准号:41301610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王凯博
学科分类:D0716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黄土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根系对深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批准号:41071338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郭胜利
学科分类:D0716
资助金额:4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植物多样性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组成和周转的影响

批准号:41807329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贾御夫
学科分类:D031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