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固持是当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各类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达2000万hm2,但是目前关于我国不同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体系下土壤有机碳固持特征与机理的研究还不多。本项目以山西临汾长期定位保护性耕作试验为平台,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免耕覆盖不压实-NTCN、浅松覆盖不压实-STCN、传统耕作-CT)对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运用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技术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不同大小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与分布的影响;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s)在团聚体尺度上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运用室内培养、14C 标记技术和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技术研究不同耕作体系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秸秆降解以及秸秆在土壤有机质不同组分中的分配与去向。 试验结果将为中国北方半湿润偏旱区选择合适的、固碳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资料。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坡面土壤有机碳迁移输出特征及其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集约种植区保护性耕作系统中团聚体固碳机理研究
保护性耕作下黑土团聚体在土壤固碳过程中的物理作用研究
钙对黑垆土农田土壤有机碳固持的作用及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