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非金属双模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增强稀土离子发光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86202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40.00
负责人:王齐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批准年份:2018
结题年份:2022
起止时间:2019-01-01 - 202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周大成,杨勇,杨俊,周俊鹤,龙章文,朱聪聪
关键词:
贵金属/非金属异质纳米微粒稀土发光材料局域场效应双模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
结项摘要

The luminescence of rare earth ions is an important kind of luminescence phenomenon. Due to the unique 4f-4f electron configuration and the parity forbidden rules, Ln3+ lanthanide ions have low luminous efficiency, that restricts their application.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dual mod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coupling of the composite with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and nonmetal nanoparticles, can enhance the local field effect, and provid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enhancement of rare earth ions luminescen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epare noble metal/nonmetal heterogeneous nanoparticles by controlling the size, morphology or stoichiometry of the nanoparticles and enhance the local field environment by dual mod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coupling. It could control the excitation and emission of rare earth ions, improve the luminous efficiency, and furtherly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rare earth ion 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by the local fiel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oject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tructure of surface plasmon materials, local field and enhancement of the luminous efficiency in rare earth ions.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luminous efficiency of rare earth ions and developing new photoelectr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稀土离子发光是一类重要的发光现象,由于Ln3+镧系离子独特的4f-4f电子构型,宇称禁戒规则导致其发光效率低,限制了它的运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将分别具有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贵金属、非金属纳米微粒相复合,利用其双模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能够增强局域场效应,为调控增强稀土离子发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通过调控纳米微粒的尺寸、形貌和化学计量比,制备贵金属/非金属双模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纳米微粒,增强其局域场环境,以调控稀土离子激发、发射过程及提高发光效率,进一步探索局域场增强稀土离子发光机制。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认识表面等离子体材料结构与局域场及增强稀土离子发光效率的关系,对于提高稀土离子的发光效率、开发新型光电发光材料及器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项目摘要

稀土离子发光是一类重要的发光现象,由于Ln3+镧系离子独特的4f-4f电子构型,宇称禁戒规则导致其发光效率低,限制了它的运用。本项目设计Au/ W18O49和Au/MoS2两种金属/非金属双模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增强稀土离子发光体系,实现了对稀土掺杂发光纳米微粒的上转换发光行为的调控。项目首先通过异价金属离子掺杂,研究W18O49纳米材料中等离子共振效应的来源,发现结构中W5+-W5+结构有利于局域自由电子的富集,在此基础上利用异价金属离子的掺杂实现了W18O49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控;此后通过不同还原方法在海胆状W18O49纳米颗粒的不同位置上生长了Au纳米颗粒,研究复合位置不同对双模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其耦合增强稀土离子发光的影响;最后利用界面电荷转移效应,将MoS2片层结构材料中的热电子注入给复合的Au纳米微粒,使Au纳米微粒在近红外光照射下也能够产生强烈的等离子共振效应,从而有效调控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通过以上实验设计,对半导体材料中受光激发等离子电子和电子-空穴等激子的传输过程分析,阐释了界面电荷转移效应在金属/非金属双模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中的作用,继而通过双模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增强稀土离子发光过程的研究,探索了双模态耦合增强下激发场和发射场增强效应对调控发光的共同作用机制。本项目成果有助于认识表面等离子体材料结构与局域场及增强稀土离子发光效率的关系,对于提高稀土离子的发光效率、开发新型光电发光材料及器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项目的实施发表高水平SCI 论文16 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 项,获硕士学位2 人,获博士学位人员1人。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3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DOI:
发表时间:2018
4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DOI:10.7498/aps.70.20210004
发表时间:2021
5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DOI:10.13465/j.cnki.jvs.2020.19.016
发表时间:2020

王齐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20204013
批准年份:2002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1477114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1103149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1876154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6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0774079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2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1174123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1274120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8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81102185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81573235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5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金属超宽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薄膜增强稀土上转换发光研究

批准号:11504131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徐文
学科分类:A2207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非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及其增强上转换纳米材料发光的研究

批准号:11904133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李娟
学科分类:A2206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纳米复合结构的稀土掺杂透明玻璃陶瓷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的量子剪裁发光

批准号:11204301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林航
学科分类:A2207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表面等离子共振增强硅基发光研究

批准号:60606001
批准年份:2006
负责人:李东升
学科分类:F0401
资助金额:28.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