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跨物种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100644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3.00
负责人:杨利敏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4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4-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孟珊珊,瞿洪仁,贾晓娟,祝荣格
关键词:
跨物种分子进化干扰素信号传导
结项摘要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肝炎及肿瘤等疾病的的治疗。传统理论认为干扰素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然而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干扰素完全可以实现跨物种发挥生物学功能,而且在临床应用中,将干扰素跨物种使用并获得很好疗效的现象也有很多报道,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项目拟从不同物种间干扰素与受体交叉相互作用、干扰素激活的信号传导通路和干扰素诱导生成的效应因子三方面入手,深入比较不同物种间干扰素从与受体结合到产生生物功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存在的差异,同时对不同物种来源的干扰素及其受体进行分子进化分析,阐明干扰素跨物种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制和进化规律,为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及设计广谱高活性的干扰素蛋白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项目摘要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是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成分。本研究从干扰素与受体相互作用和干扰素诱导生成的干扰素刺激基因入手,分析不同干扰素抗病毒活性差异的分子机制。I型干扰素包括IFNA, IFNB, IFNW, IFNE, IFNK, IFND, IFNZ, IFNT多个亚型,它们具有相同的受体,然而其生物功能却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不同亚型的I型干扰素与其受体结合的位点存在差异,而且诱导生成的干扰素刺激基因也存在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干扰素生物学功能的差别。本研究对I型干扰素进行了进化分析,提出了一个全新的I型干扰素进化模型,解释了不同干扰素的起源和进化。本研究解释了不同干扰素生物学功能差异的分子机制和进化规律,为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及设计广谱高活性的干扰素蛋白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DOI:10.12198/j.issn.1673 − 159X.3895
发表时间:2021
2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DOI:10.19701/j.jzjg.2015.15.012
发表时间:2015
3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DOI:
发表时间:2016
4

Himawari-8/AHI红外光谱资料降水信号识别与反演初步应用研究

Himawari-8/AHI红外光谱资料降水信号识别与反演初步应用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20
5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DOI:10.3760/cma.j.issn.1674-2397.2020.05.013
发表时间:2020

杨利敏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抑制病毒复制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

批准号:31170144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李祥敏
学科分类:C0107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I型干扰素诱导Autotaxin表达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批准号:31470765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张俊杰
学科分类:C0505
资助金额:8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草鱼γ干扰素及其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性质与功能研究

批准号:30271015
批准年份:2002
负责人:邵健忠
学科分类:C1907
资助金额: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P[6]基因型轮状病毒跨物种传播的分子机制研究

批准号:81601813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李丹地
学科分类:H2109
资助金额:1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