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多毛类的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606156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19.00
负责人:周亚东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刘镇盛,孙栋,鹿博,王肖波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口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毛类
结项摘要

Southwest Indian Ocean Ridge (SWIR) is an ultraslow-spreading ridge system connecting the Central Indian Ridge and Mid-Atlantic Ridge. It is hypothesized to be the corridor for the dispersal of vent faunal between the Atlantic and Pacific vent fields. Studies of vent fauna along the SWIR would shed new light on the knowledge of bio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vent species at global scale. Polychaete is one of the dominant taxa in hydrothermal vent communities, however, we know little about its situation in SWIR. This project will focus on the diversity and phylogeny of polychaetes from 3 vent fields along the SWIR,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thods. Detailed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will be done and a data bank of DNA barcodes will b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phylogenetic analysis, species taxonomy, a species list and atlas of the specimens will be accomplished. Further more, this study will reveal their phylogenetic status within every corresponding group, as well as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 related species from other regions, and help to understand biological connectivity between SWIR and other regions.

西南印度洋中脊属超慢速扩张洋脊,因连接中印度洋和大西洋洋脊被认为是联系太平洋/中印度洋和大西洋热液生物的走廊地带,因此对该洋脊段热液口底栖生物的研究在热液口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海底热液口生物群落的重要优势类群,西南印度洋中脊底栖多毛类的相关研究却很少。本项目拟结合形态和分子手段对西南印度洋中脊三个热液区的多毛类样品开展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针对每个物种,详细描述其形态特征和建立相关DNA条形码库,在系统分析基础上完成物种分类鉴定、编制物种名录和对应形态图谱,揭示各物种在所属各类群中的系统发生地位,进一步研究该区域多毛类与其它近缘物种的系统演化关系,并探讨西南印度洋中脊与其它区域间的生物连通性。

项目摘要

多毛类动物是印度洋热液区的三个优势类群之一,在热液口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多毛类也是其中相关研究最少的类群。针对此研究上的不足,本项目基于中国大洋调查在西南印度洋三个热液区(龙旂、断桥和天成)采集的样品,选择多毛类这一优势类群,开展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进展和结果如下:(1)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研究区多毛类开展分类研究,初步摸清热液区多毛类的物种组成,发现多毛类17种,仅一种已命名。(2)结合其它类群物种组成,对印度洋、大西洋和南大洋的热液区生物群落开展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作为单独一个分区,但印度洋内部的组成差异仍然较大,西南印度洋北部和南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次级区域。(3)对部分样品较完整、采集数量较多的物种开展深入的分类学鉴定,描述、命名6个新种,报道西南印度洋1新种、1新科。(4)结合多个分子标记,对Branchinotogluma、Ophryotrocha、Amphisamytha和Osedax等类群开展系统发育分析,厘清Branchinotogluma bipapillata属级阶元的划分;发现Ophryotrocha jiaolongi与南大洋物种有最近共同祖先;表明印度洋Amphisamytha共有4个物种,分布于两个方向相反的进化支系,且在西北印度洋与东太平洋之间存在一条未发现的进化路径;认为西南印度洋Osedax样品属于O. rubiplumus,表明这可能是一个全球广布种。(5)O. rubiplumus的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西南印度洋群体的祖先可能是由太平洋群体经由南大洋散布而来,很可能已形成一个单倍型组成较为独特的群体,证明南大洋在深海底栖生物跨洋散布过程汇总的作用。因此,本项目在厘清印度洋热液区多毛类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等方面取得重要认识,为我国履行硫化物合同区环境业务、区域环境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DOI:10.3870/j.issn.1001-4152.2021.10.047
发表时间:2021
2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3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18
4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DOI:10.19596/j.cnki.1001-246x.8419
发表时间:2022
5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DOI:10.11896/jsjkx.201100031
发表时间:2021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A区三维地震结构研究

批准号:41176053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赵明辉
学科分类:D0603
资助金额:7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西南印度洋脊“龙旂”热液区微地震活动研究

批准号:41506078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丘磊
学科分类:D0603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地壳结构的纵横波联合反演

批准号:41506048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牛雄伟
学科分类:D0603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沉积环境放线菌的多样性研究

批准号:41206160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张改云
学科分类:D0604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